觀點投書:古道明日之星—八通關越嶺古道

因行政院欠缺山林管理的相關配套措施,自6月迄今為止,八通關古道已發生6起意外山難。(盧逸峰攝)

清治與日治時期,先後建制二條八通關越嶺古道,一為1875年清治時期所建之「清古道」。二為1921年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實行理蕃政策,闢建與清古道迴異之八通關越嶺古道,簡稱「日古道」。

目前國內所稱八通關越嶺古道,多係依循日古道而行之「八通關越嶺步道」。該古道常態由爬坡較短之西端為起點,俗稱「順走」(反之為逆走)。「順走」為西起南投「東埔登山口」,東至花蓮至玉里「南安登山口」全長約百餘公里。越嶺古道中沿途可見日制吊橋、紀念碑、原住民部落遺蹟、日警駐在所遺扯及華巴諾砲陣地等,是一條集人文古蹟、歷史文化及生態教育(擴葉林、針葉林及寒原帶)極具潛力之大自然學堂,堪稱國家級或世界級之越嶺古道。2019.10月行政院正式宣布五大開放山林之管理政策,但因欠缺相關配套措施,公部門刻正積極努力但緩不濟急,2020年6月至9月短短四個月,該古道迄今己有六起不幸山難意外事件。

筆者參與2020.09.05-13日花蓮「卓溪登山協會」8天7夜越嶺古道實地教育訓練。在尚未完全修整之古道,多仰賴高山協作員及領隊沿途砍草、鋸木、挖路、帶領繞道及臨時變更安全之夜宿點。尤其多處異常艱險路段,協作員常是貼心的協助承負團員重裝大背包,再回頭前、後保謢較弱成員安全通過,著實另人感動。就本次實務經驗,承接八通關越嶺古道之經營團隊,必需具備在地山林實務經驗、地理環境之熟識、在地相關歷史文化之深入研究、緊急應變能力及經成熟之古道及高山嚮導之專業訓練。筆者二度實地走訪越嶺古道,若經營該古道確實有待商榷之處,謹提請併作參考。

一、相關公部門官員,應親率各相關部落組織及其各登山協會,作危險路段之清查統計並提修復整建計畫,另沿途垃圾應納入計畫併作清理。

二、八通關越嶺古道行程應採分級制,如A、佳心(毋需申請)。B、瓦拉米山屋。C、大分(華巴諾砲台)。D托馬斯。E、大水窟山屋。F、全程(東埔至玉里) 。除A行程外皆應申請。並明確分級制、明定行程天數及收費標準。

三、因八通越嶺全程(七至九天)為屬長途重裝之古道旅程,近百餘公里路之原始森林,且大多為無訊號區、野生動物之天堂、猛獸出没區及路況變數極大,如颱風、大雨、久旱、地震及雷擊皆可造成危機及道路受阻不通,故應採實名登記制並作總量管制,不宜開放自由行。

四、進入管制區內,除里程數標示外,毋需設置各類標示牌,如小心有熊、小心落石、小心有蛇、路面濕滑等污染山林,因全段皆具同等風險,應併納入古道旅程安全、敬重山林及尊重原住民文化之正式國民及社會教育。

五、目前實際越嶺古道與原古道標示里程數落差甚大,應以目前「實際」越嶺古道重作里程標示,並應加注標高及座標。另如金門峒及土葛等自然大崩地(逐年加劇嚴重),原線道應可考量放棄修復,重行研議擇定較安全之繞行替代道路,並併明確標註里程數。 (相關報導: 登山救難人員控路線被搶「200萬賞金」飛了 指揮官公布路線分配原則 更多文章

六、為確保旅程安全,經營該古道產業,必由經過訓練之「部落登山協會」成員作協作、響導及領隊。主因山區天候異常,行程常為無預警的變動。尤其進入無訊號區大水窟至瓦拉米深山區,如臨時落石、溝渠大水、大量風倒木之開路或繞安全的路徑。若為安全疑慮無法通過所需水源、糧食、擇取臨時安全營地、避寒防餓、穩定團隊及協助山難或意外事件之緊急救護,誠非有熟識該區並經過多次培訓之在地族人所能。又該區皆屬布農族之傳統領域,公部門應全力輔導布農族登山協會專業經營,營造成該部落或族群之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