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擺脫罐頭人生,很多人決定出走,但在出走前,開始擔心年齡會是個問題:如果我回來了都已經XX歲了,那怎麼辦?但我在美國人身上卻鮮少看到年齡的焦慮。究竟是為什麼呢?
前陣子到美國別州開會的時候,遇到了一位事業有成的台灣律師,帶著妻子和孩子到美國念博士。
他好奇我為什麼會來到美國,我告訴他因為對全球衛生/全球手術有興趣,於是就來美國做研究。我反問他:「你呢? 為什麼來到美國?」他說,前幾年因接觸到了某個領域的法律,發現這一塊十分有趣,但在台灣卻鮮少人擁有此領域的知識,情況大概跟我對全球衛生/全球手術發展有興趣一樣,還是得出國才能學得廣。
我們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在美國與在台灣的生活,其實情況有些類似。他說到美國念博士,就算有領獎學金,但為了要撐起一家三口在美國的食衣住行,還是過得很辛苦。何況他為了博士學位,放棄了在台灣的薪水與執業環境,目前還不知道這麼做是否值得。而且打算攻讀博士時,年紀已不小,等拿到學位後回去不知能做些什麼,台灣目前沒有人在耕耘這塊領域……
聽他講起對於現在與未來的無奈與困境,我對他眨了眨眼睛:「你真的對你現在念的東西很有興趣吧?」他回答:「是的」,聽到了他的肯定回答,我歪著頭,半肯定半疑惑地對他說:「你不覺得年齡焦慮是華人社會下的產物嗎? 你也在美國待了幾年,你有感覺到西方人的年齡焦慮嗎?」
年齡焦慮,或許是華人社會下的產物
所謂的年齡焦慮,感受最明顯,不外乎是過年親戚們團聚的時刻。
高中時被問大學想念什麼,大學畢業前被問想找什麼工作,開始工作了以後被問薪水多少、有沒有男女朋友,接著會問什麼時候要結婚? 結婚以後什麼時候要生孩子?
這樣詢問的背後,或許帶著的是關心;但我看到的,卻是一直線的思考模式。每個人在提問前就先假設了你高中畢業會念大學、大學畢業會去念研究所或工作、有了男女朋友就應該要考慮結婚。
如果你冒出了一個不同於期待的答案,例如,已經快接近三十歲,且有了男女朋友卻不想馬上結婚……咦? 親戚的臉馬上就垮了下來,似乎在說:「你這麼做,真的很、奇、怪!」就算客氣一點的親戚沒有講出令人尷尬的話語,臉上不言而喻的表情也像是在說:不走常規路線的你,應該是腦袋不清楚吧。接著便會開始碎念:「為什麼不快點結婚啊……」
每次聽到這些關切,我都在心裡冒出許多問號─為什麼我念完高中就得念大學? 為什麼我有了男朋友就得趕快結婚? 為什麼結婚了就得要有小孩? 人生,難道不能有其他選項嗎?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這樣的焦慮來自何處,起先,我並不很清楚,但出國後再回頭去看,逐漸發現這些轟炸的問題既是罐頭生產過程的直線思考,或許也是華人社會裡年齡焦慮下的產物。 (相關報導: 為何放棄在台灣當醫生,跑到美國築夢?她道出年輕人只能撿上一代「菜尾」的悲哀 | 更多文章 )
「年齡焦慮」來自何處?
或許是深受孔子的影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於是,「年齡」的限制就在華人文化裡緊緊紮根─女性三十歲前若不結婚,就是「剩女」(我曾告訴西方友人關於「剩女」的背後涵義及其英文直譯,他認為這種說法對女性太殘酷);男人三十歲必須擁有一份穩定工作,否則就是不務正業。大學畢業後要乖乖去找工作,出國遊學就是心不定、打工度假就是當「台勞」。四、五十歲最好要擁有房子,人生要定下來,有個好對象牽手走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