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獨家專訪 小英準備上場「政治這條路沒有天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做執政準備...」
在台灣經濟衰退、薪資低盪、人心低迷的社會氛圍下,明年選出來的新總統,幾乎不會有太長的蜜月期,大家把希望寄託在這個新領袖身上,期待他快速端出解決方案,把這個不斷往下墬的台灣拉上來。
這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總統!很少有哪一次大選像這次一樣,票都還沒投,已經一面倒的預測當選人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民調上,以極大的差距贏過對手朱立倫,如果沒有意外,她很可能是台灣第一位女總統!對於這個百廢待舉的國家,蔡英文有什麼治國解方?她的政策牛肉到底好不好?她會是怎樣的領導人?台灣民眾有期待,但也有疑惑,畢竟我們都經歷了兩位開高走低的民選總統!
她說她和團隊很認真地為執政作足了準備,且聽「小英開講」,看她的錦囊妙計是什麼!
「你不要問我數字,我今天已經忙了一整天,快要沒電了!」走進受訪的會議室,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劈頭先預告,自己之前連3天到外縣市跑行程,當天開了一整天大大小小的會,根本沒有餘暇仔細重看幕僚幫她準備的資料。
不過蔡英文顯然對這些財經議題已經相當熟練,除了偶爾翻找資料,絕大多數都侃侃而談;畢竟,對她來說,就算贏得選舉,她第一件要面對的事,就是不斷向下探底的台灣經濟;她也知道,要解決台灣低薪高房價、貧富差距擴大、財政困窘、年金破產等問題,最終解藥還是在經濟。然而,面對民間團體對企業財團的不信任,投資案遭到民眾質疑,想要達到雙贏局面,卻是一大挑戰,她如何面對?
台灣人民期待改革,期待「英明領袖」來帶領他們走出困局,但為何聲望曾經那麼高的馬總統卻失敗了?蔡英文從中得到什麼警惕、不讓自己重蹈覆轍?她又如何看待自己領導人的角色?
突 圍產業發展戰略
問:台灣年輕人低薪問題嚴重,你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根源來解決:企業為何沒加薪能力?以我們現在這種經濟發展形態,以出口、代工、算毛利的心情來經營企業,每一分錢都錙銖必較,這種生產形態與產品,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跟你競爭,老實說這種工業產品世界上已經是供過於求了,企業活在一個成本、成本、成本壓力的年代,要他加薪,他會說可以啊,員工拿出你的價值出來!我們的教育制度,人才培養的過程,是不是符合這些企業界的需求?現在每個人都上大學,他就不願意到第一線的生產線,看得出人才市場是扭曲的市場,產業結構也都還是代工形態,這2個問題加起來就是我們低薪的問題,必須解那個套才行,產業結構一定要走向創新的時代。但人的觀念沒改變,從不想明天要做什麼?我們要著眼下個世代的產業,台灣產業在ICT(資通訊技術)之後,下個世代是什麼?
答:一是從台灣內需面看,過去大家只看出口這一塊,其實2300萬人口也不算小,有產業支撐可能性;第二,這個世代的產業已經走到盡頭了,你下個世代在哪裡呢?這就要看世界趨勢往哪裡走,就跟著走;三是看我們的優勢何在,我們有條件發展的,把國家資源放進去會長大的。
台灣有人才、資源、優勢,卻多是這裡一些、那裡一些分散開來,怎麼整合起來,讓他自己有動能,可以發揮互補性、綜效,這樣台灣外流的人才才想回來,人才需要舞台,所以把這個計畫稱為舞台計畫。
這五個舞台計畫讓產業有凝聚效果,政策要讓他有效果,要把柴堆好,一點火就熊熊燒起來了,你只要在燒的過程中添加柴火,政策能量就出來了。過去馬政府常這時提一個政策,那時提一個政策,一根柴火燒完就沒有了,浪費掉很多公共資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9年發了800、900億元的消費券,燒掉沒有了,這800、900億元如果去當作堆柴堆起來,過程中持續添加柴火,經濟動能會更大。
答:你的資金與人才從哪裡來?就是點火嘛!如果每件事情都用政府預算,一是政府沒那麼多錢;二是政府沒那麼多聰明專業的人,能把錢花得很值得,這些大型計畫必須是公私部門一起來做才有可能。但私部門沒有整體規畫與國家資源可以整併的能力,由政府成為主導力量來做整合,因為我們沒有像韓國三星這種大企業,主導了韓國20%的GDP(國內生產毛額),但國家某種程度要承擔那樣的責任,企業沒辦法達到的規模,政府要挑起來,要運用到很多政府的資源。我們要用一個機制,讓資金不只是來自公部門,還有來自民間甚至是國外的資金,可以被整合到這個機制裡去,這個國家級的基金,不一定是我們過去講的主權基金或國發基金,用意是補民間不足,但他也必須要有一個龐大的專業團隊,補公部門的不足。其實現在私部門專業能量也可能不足,台灣的工業銀行、投資銀行的能量幾乎都沒有了,以前還有交通銀行、中華開發等,現在幾乎都沒有了。
點 火資金與人才
建立國家型的基金,一來用國家力量補民間的不足;二來要補國家與民間專業能力的不足,這麼大規模的團隊要有全世界的人才,同時也建立起自己投資與產業人才。問:像新加坡的淡馬錫基金嗎?答:有點像,但我們不必然像它一樣。一來用國家力量補民間的不足;二來要補國家與民間專業能力的不足,這麼大規模的團隊要有全世界的人才,只有國家型的基金才養得起這麼大的團隊,將來人才可進進出出,讓他可以在民間也養起團隊,政府帶頭的隊伍裡,民間團隊一直加入,同時也建立起自己投資與產業人才。這些要做什麼呢?我們下世代的產業還是有很多軟硬體的基礎建設要做,我們習慣政府做或BOT,但未來這個基金也可以帶頭做,可以在市場上發行債券,也可以到資本市場集資。這種機制建立後,國家建設選項比較多,也更有效率,更有專業性。但我必須講,政治環境一直是我們國家大型建設最頭痛的事,好像每個BOT到現在都有很大的爭議,所以要建立這種國家型基金,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法規基礎,讓它在每一個產業去點火,去做基礎工程的投入,招攬最好的人才,取得最先進技術,培育最好的機構或人才。問:你還會用其他政策工具去拉拔這五大策略產業嗎?例如減稅?答:聽到減稅,林全(政策召集人)就要跳起來了!減稅不是不能做,但要把減稅的條件、時間、規模說好,我們每次一減稅,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落日,每次要費好大工夫才能落日,要減稅,必須標的確定、時間有限制、條件要明確。不過減稅不是唯一的工具,設計不當被濫用的機會很多,而且它不夠透明,《獎投條例》讓政府每年損失的稅收多少都不知道,最高應該接近千億元,這很恐怖;所以研究政策工具的人比較喜歡用補貼,比較透明,有支出就知道錢花到哪裡。
(相關報導:
明年總統大選誰當選? 侯友宜:朱立倫當選對新北市更好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