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兩個凡是」即將降臨台灣?

反課綱學生力不支,仍持續佔領教育部廣場。(蘇仲泓攝)

道德理盲的社會,燃燒的青春,這是台灣現今社會的寫照!反課綱運動,在一個年輕生命殞落後,推向整場運動中新的高點。是啊!熱血的青春在燃燒著,但是是什麼樣的養分給與台灣年輕人,從士林王家開始一步步燃燒出反服貿,以及現在的反課綱活動?

首先,無可厚非,是馬政府手法粗糙的決策方式以及推上路的手段,讓持不同意見者有機可趁。無論是服貿還是課綱,都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為什麼屢屢可以引爆「佔領」風潮?這點,馬政府的官員責無旁貸!馬總統習於用與他出身背景相似的人,其共通點是:從小養尊處優、不知民之所欲、有背景關係或坐擁高學歷、高社經地位。這些雖然都不是罪,卻會導致決策脫節,百姓自然會分成兩派。再來,政治是講求精緻手段的,為了進一步,可能要先退半步,但自視甚高的馬政府官員不懂得這艱澀的政治藝術,卻秉持「我說了算」的高傲態度,當然搞出今天四面楚歌的局面。

更甚者,馬政府官員都是有留退路的人,不當官可以回國立大學教書,而像江宜樺、金溥聰之流者,更可舉家移民或屁股拍拍,就跑的美國,棄其支持者於不顧,怎麼會是全然豁出去的年輕人與民進黨的對手,無怪國民黨今天如此孤立無援。這點,不得不稱讚65年前的毛主席,與65年後的某黨黨主席在幕後運籌帷幄的能力。

而看看參與反政府運動的年輕人,也可以分成以下幾類人:

1.高學歷、博覽群書,為自己理念奮鬥者;

2.純粹跟風者;

3.社會邊緣人,將其不滿與心理需求轉移給政府與反政府示威。

第一種人往往是對一件事情最先鼓噪、起事的發起人,以及活動第一階段的領導人,但聰明的他們,看見活動逐漸變質,或被政黨利用,他們就會慢慢淡出活動。

第二種人,純粹跟風跟流行,沒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見熱潮散去或苗頭不對,立刻見風轉舵,也不是能讓一場運動可以持續的人。

第三種人,最恐怖,因為是不講理的、是運動中的狂熱份子,盲目後最容易被利用而不自知(或自知卻也甘願被利用)。這些人可能在家庭上得不到溫暖或歸屬感;在學業或是事業上,表現普通或中後段,得不到成就感,甚至是滿滿的失落感;在社會上、人際關係上,屬於邊緣型的,不善交際語表達,沒有存在感。而參加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彷彿吃到「健達出奇蛋」,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在一次社運中產生出的革命情感讓平時所缺的群體歸屬感、成就感、被認同感、被需要感全部都有了;加上媒體的不斷曝光,存在感也有了。這種感覺如同吸毒,會上癮!一旦上癮了,就會陷入歇斯底里的感性世界,什麼逢狂的事的做得出來,為了讓這感覺持續,犧牲奉獻自己全部也在所不惜。讓活動後續變調,無法理性訴求與溝通,變成各說各話、衝突對立。但一場活動要持續,只能靠燃燒這種人的熱情,而有野心的政黨,也最喜歡利用這種人;成本最低,只要給予簡單物資與灌輸源源不絕的精神迷湯支持,他們就會一直狂熱的勇往直前,沖垮所有擋在他們面前的人事物。65年前中共用這種人搞垮國民政府,65年後也有人利用他們來篡奪政權。 (相關報導: 風評:一瓶不合時宜的水,澆熄馬英九承諾要點亮的蠟燭 更多文章

無三不成禮,有了前兩項種子,沒有肥沃的土壤也不會長出今日之大樹。這肥沃土讓就是台灣社會的道德理盲。沒錯,馬政府執政固然有諸多令人不滿的地方,但台灣人選擇用「感覺」而不是「法律」、「理性」來處罰它。於是道德出現兩套標準:凡是國民黨的,無論對錯、是非、事情大小,一律嚴厲痛罵、反對到底;凡事不是國民黨的,無論對錯、是非、事情大小,一律當作沒看到。在阿扁貪污時就已經可以聽到令人噴飯的道德理盲言論「國民黨貪污幾十年,讓阿點貪一下會死喔!」貪污就是不對,不管是國民黨還是阿扁、不管今天是XX黨還是國民黨,做錯事就是錯!然而,台灣社會選擇道德理盲,對於打擊國民黨的每一件事,合法不合理,依然全力支持;不合法也不合理,但奇摩子會很爽,也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莫不作聲。就像馮光遠妨礙計程車司機言論自由,大部分人默不作聲甚至罵司機的不是,若今天馮光遠換成國民黨的政治人物,社會輿論又會是如合?社會再怎麼亂什麼、國家發展停滯,通通都不管也不在乎,反正只要等蔡主席登基,就會「點亮台灣」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