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北伐:《華麗的貴族時代》選摘(2)

劉備、諸葛亮(見圖)高舉「興復漢室」大旗,以北伐轉移內部衝突,一致對外。(示意圖/取自IMDb官網)

諸葛亮所念茲在茲的,是所謂的北伐大業。「隆中對」裡說要等到「天下有變」,也就是北方動亂時就可趁機北伐。可是諸葛亮一直等不到「天下有變」,他已經快五十歲了,因此即使「天下沒有變」也還是要北伐。建興五年(二二七)春天,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上表北伐。隔年初,出祁山(甘肅西和縣北),從此展開一連六次的伐魏行動。當時曹魏的皇帝是年輕有為的明帝曹叡,派遣曹真、司馬懿鎮守關中,採堅壁清野的消耗戰,諸葛亮都無功而返。最後,在建興十二年(二三四)八月因為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岐山縣),得年五十四歲。

北伐本來就不容易,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即使與孫權密切配合,東西兩面齊發也難以奏功。而且蜀地出兵北上,要翻越海拔二千公尺以上的秦嶺山脈,交通困難、糧食補給不易,因此常因糧盡而退兵。附帶一說,諸葛亮要加強運輸,巧思設計「木牛」、「流馬」,可能是近似帶輪子的牛馬造型的手推車,可節省不少力氣。現代臺語把腳踏車俗稱為「孔明車」,只是一種聯想,彼此沒有什麼關係。

諸葛亮「隆中對」原本的規劃,北伐是要等待「天下有變」,也就是要等待北方再動亂的適當時機。但要等到什麼時候?等不到「天下有變」的諸葛亮,只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蜀漢以「興復漢室」為號召,不北伐無以維繫人心確保政權的正當性。其次,北伐是一種以攻為守的戰略,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說,「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就是要以攻為守的意思,化被動為主動是較弱小者常用的戰略。第三,蜀漢內部充滿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土著豪族酋帥等各種勢力,利益不一,難免衝突,北伐則可以讓全國動員一致對外,發揮轉移內部衝突的作用。

諸葛亮個性穩重,北伐採取穩紮穩打的戰法,雖然難有奇功,但也沒有太大的損傷,而且每次軍事行動時間都不長,也沒有對國力造成太大的負擔。但是諸葛亮死後,內政漸漸不穩,其後姜維仍然持續北伐,則成為蜀漢滅亡的因素之一。

蜀漢的滅亡

諸葛亮死後,蔣琬接續主政。蔣琬是跟隨劉備入蜀的荊州零陵郡人,諸葛亮北伐時,他任丞相府長史,留守成都,深獲信任。諸葛亮臨終前上表後主,推薦蔣琬為繼任者。蔣琬主政十二年(二三四—二四六)並未北伐。蔣琬死後,費禕接任(二四六—二五三)。費禕是荊州江夏人,以劉璋姻親而入蜀,劉備入蜀後加入劉備陣營,深獲諸葛亮信任。蔣琬、費禕合計主政二十年,史云:「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延續諸葛亮打下的基礎,還能維持相當的安定。蜀延熙十六年(二五三),費禕被曹魏的降人刺殺身亡後,蜀漢慢慢走向衰敗之路。 (相關報導: 風評:全台最大詐騙集團,蔡政府2年騙納稅人給台電4500億元 更多文章

蜀漢帝系圖。(作者提供)
蜀漢帝系圖。(作者提供)

費禕死後,姜維以大將軍掌握兵權。姜維(二○二—二六四),天水冀縣(甘肅甘谷縣東)人,原為曹魏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來降,深受諸葛亮誇賞,屢建軍功,雖然官至大將軍,但在朝廷中孤立無援。姜維生性簡樸,「心存漢室」,有軍事才華,但連年出兵與曹魏爭奪隴西,得不到朝廷的充分支援,久戰無功,徒然折損國力。蜀景耀元年(二五八)之後,宦官黃皓弄權,企圖罷黜姜維,姜維危懼,長年領兵在外,不敢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