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步調快,愈來愈多人面臨負面情緒困擾,若放任不處理,嚴重的話可能會罹患心理疾病。根據《華爾街日報》數據,全美國有將近6,000萬人受心理健康所苦,代表每5位美國人就有1位需要心理諮詢、協助,心理諮商師或身心科醫師人數卻是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心理照護。
隨著生成式AI高速發展,心理諮商領域出現新的曙光。比起過往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能生成更為個人化的內容,更能模擬心理諮商師的應答,因此學者開始研究AI用於心理諮商的可行性。
AI能模擬人類諮商,更快緩解求助者的負面情緒
早在ChatGPT出現之前,市面上就已經有心理健康相關應用程式,但因為當時AI技術還不發達,它們只能的對話單調、重複,效果差強人意。直到ChatGPT問世,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型技術能改善這個痛點,讓程式模仿人類安慰的方式,執行更人性的對話,讓使用者以為自己在跟真人說話,進而緩解負面情緒。
其中一項應用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深陷負面情緒的人容易以扭曲的角度看待自我與外界,進而造成更深的心理傷害。而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在於「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受其主觀想法,而非客觀事實所影響。」因此透過挑戰與改變認知扭曲的方式來改善情緒和行為,緩解焦慮和抑鬱,降低負面情緒對生活的困擾。
心情記錄日記app就是認知行為療法的應用案例,透過日記讓使用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學習察覺自己的情緒,客觀看待外界發生的事,進而達到改善情緒的功效。但認知行為療法要能發揮良好的效果,還需要諮商師指導患者練習,也需要患者配合與實踐。
只不過諮商收費長久下來,對患者終究是種經濟壓力。而且諮商時間有限,一週大概只能諮商一到兩次,因此諮商師無法24小時協助患者,情緒問題卻可能在一天當中任何時刻出現,這就是AI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AI的費用相對較低,也不受時間、地理限制,患者若有需要,都可以馬上尋求AI協助,因此AI更能及時協助有情緒障礙的人,降低負面情緒造成的傷害。
AI能用於檢傷分類,並協助求助者獲得適當心理照護
除此之外,AI也能用於檢傷分類,提供患者適當醫療建議。例如英國醫療單位使用AI心理健康公司Limbic開發的AI機器人,當有人需要情緒協助時,AI會先與他對談,透過心理學家設計的問題來了解求助者的狀況,並依據回答狀況將其「檢傷分類」,由AI判斷他是否需要緊急協助,或是提供心理治療建議。
分類過後,AI則協助求助者與資源配對,讓他們獲得適當的心理照護,也讓諮商師與身心科醫師更快掌握狀況,進而提升諮商與醫療品質。
AI也能用於訓練諮商師與身心科醫師,例如名為Lyssn的工具使用AI分析身心科醫師與患者的談話紀錄,提供醫師回饋與建議,改善醫療品質。AI也能支援非心理專業的工作者,例如提供談話服務的志工,讓對談品質提升,提供情緒低落者適當的支持。
但有專家表示整個流程仍有疑慮,認為生成式AI生成的內容還不夠個人化,應答的細緻度也有待改善,未必能對所有使用者開放。也有人擔憂,這類應用程式缺乏法規與安全保護措施,例如有人跟AI說自己想自殺,若AI回答「我無法理解您的問題,請尋求專業治療。」可能就會降低使用者尋求協助的意願,甚至反而加劇自殺念頭,令憾事發生。
雖然大型語言模型提升AI諮商的可行性,能對求助者提供更及時的協助,但這類工具還需要更嚴格的把關,也不能取代人類諮商師,畢竟就「同理心」來說,機器還是比不上人類。 (相關報導: 結婚久了,愛注定會淡掉?諮商師教學1招察覺內心想法,結婚多年還是幸福美滿 | 更多文章 )
本文為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