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媒體Podcast不需受法律管制?

作者認為,新媒體 Podcast平台的迅速崛起,很快已面臨在法律管制與創作自由中取得平衡的問題。(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 Podcast平台迅速崛起。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新興渠道。然而,新媒體的產生也衍生出相關的議題。如內容著作的所有權、內容素材的用詞及其影響力造成社會負面影響。是否應有法律管制?但Podcast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低門檻和高自由度。法律管制可能會導致政府過度干預媒體內容,扼殺Podcast創作者的創造力與自由度。應在這些因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新媒體內容的質量和真實性是否需要如傳統媒體特別立法予以保障及規範?根據市調機構Engagement Lab於2021年發布的報告,大約60%的台灣人知道Podcast。其中近一半的人有使用過,且持續成長當中。

隨著Podcast影響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平台獲取信息。這使得內容的可信度和準確性變得尤為重要。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歧視信息和不實報導有可能泛濫。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如美國喜劇演員喬.羅根(Joe Rogan)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羅根多次發表誤導資訊。對公共健康構成威脅。法律管制可以通過規範內容發布標準,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保護公眾利益。

若新媒體等有相關法條進行規範,更能確保合適的內容給予閱聽眾。應注重媒體中的非隱私、責任、中立客觀、避免對抗、真實性、版權保護、內容多樣性、禁止歧視和分級制度。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媒體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公共秩序。

換而言之,新媒體受到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又是否會影響新媒體的創作自由?Podcast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低門檻和高自由度。這使得各類創作者能夠自由發揮,製作出豐富多樣的節目內容。過多的法律限制可能會扼殺創意,導致內容的同質化。且Podcast目前在台灣仍在實驗階段。應採用監理沙盒,促進快速發展。

市場是否具有自我調節能力?閱聽眾們是否有能力選擇與自我價值相符的內容進行觀看收聽?如果某些內容不受歡迎或不可信,市場將自然淘汰這些節目。市場機制又是否比法律監管更靈活?能夠迅速適應變化並滿足聽眾需求。

在這場爭論中,尋求自由與規範之間的平衡點成為關鍵。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任杜聖聰曾建議,Podcast平台確實應當負起一定的責任。然而,由於目前Podcast的規模尚小,可以通過自律、他律和法律的概念來實現自主管理。現階段,Podcast在議題設定方面的能力還不足以引發社會混亂。因此建議暫時不對其進行過度管制。平台業者應當逐步壯大,在確保Podcasters可追溯且不過度極端化的情況下,避免造成更大的社會分裂。

這場關於新媒體Podcast是否需要法律管制的討論,不僅涉及法律和技術問題。更反映了人們對於自由、責任和社會價值的深層次思考。在未來,如何在這些因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將是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關報導: 「數位人類」來臨!能在個人電腦運行,未來每台PC都是AI 更多文章

*作者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所 在職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