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雜誌對楊士毅的專訪,覺得他簡直就是我podcast節目主題《人生從此不一樣》的典型–從小寄人籬下,媽媽在理髮廳打工,他就住在理髮廳麻將間頂上的小閣樓,一個連站也站不直的侷促空間;麻將間龍蛇雜處、煙味瀰漫,吵雜不堪,大人打起麻將來三天三夜不睡覺,甚至會吸毒提神,還發生過打打殺殺…。童年楊士毅動輒被人打罵,在這樣的環境生長讓他自卑羞怯,心中滿是陰暗,對生命有無數問號,一直到大學時仍自卑到不敢交朋友,可是這樣的人卻發現「正視痛苦才能產生力量」。
大學時,他嶄露了攝影才華,老師直誇他的作品,同時也直言作品中充滿憤怒和怨恨,要他宣洩情緒之後應該試著感謝,當時的楊士毅做不到。不過,沒有朋友的他開始跟自己做朋友,不斷跟自己對話、自問自答,直面生命中的問題;因為心裡太苦了,他想脫離這痛苦,終於領悟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看待環境的方式,如果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就會發現幸福,原來幸福這麼簡單!沒有門檻!
楊士毅許多攝影作品總有門或窗,隱喻著自己想逃。(楊士毅提供)
他寫的《沒有門檻的幸福》,白色的封面封底襯著他的大紅色剪紙作品,粗壯的樹幹與繁茂枝葉裡有好多笑臉,讓人不禁也微笑起來,想立刻翻閱書裡的幸福。幸福真的沒有門檻?從苦境中走出來的楊士毅告訴讀者,「生活很辛苦,幸福就該很簡單」,只要願意就能產生力量,面對生活中的千辛萬苦,關鍵在自己身上。
利用痛苦 不要白受苦
楊士毅發現,痛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痛苦時才會想遠離那環境,正視痛苦產生的力量是告訴你應該做些改變、離開那個狀態。也許不能立刻離開那環境,至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所處的環境。人生總有不得已、離不開的時候,那就利用它,不要白受苦。如果持續讓自己內心痛苦,就會內外交迫。他說:「我已經沒有資源可以損失了,我唯一的資源就是我的心,我不能讓它再走偏。」
「我希望我不要再痛苦下去,所以開始冷靜分析與評估什麼是我可以做的?我不要白受苦,我要利用它們獲得力量,而不是累積傷害,這是我可以決定的。」
當年住在理髮廳的他是個顧人怨的小孩,大人看不順眼,動手就是打,「他們看我的耐心只有十秒二十秒,所以我學會在十秒二十秒內把話講完,現在變成會說故事的人」。他甚至從大人沉迷麻將發現「一定要找到那個讓我熱愛到廢寢忘食也忘了辛苦的渴望」,於是,當他終於離開那個環境,所帶走的不只是一身傷痕,還有一身武藝。
他曾經沒有朋友,聽起來很不幸,但後來他認為這也是最大的幸運,因為他學會跟自己做朋友。「我寫了五、六十本日記,每天跟自己說話,有時寫日記可寫八個小時,我們都願意跟朋友談心事,願不願意給自己兩三個小時跟自己談心事呢?」
(相關報導:
風評:黃仁勳踩北京紅線,底氣何在?
|
更多文章
)
心如同不會說話的嬰兒 要去照顧它
楊士毅說,看到三個月大的嬰兒哭鬧,我們絕不會說:你也該成熟了吧,都三個月了怎麼還在哭?一定會去哄、觀察小貝比為什麼哭鬧,最後會知道他該換尿布或喝奶,「我們的心就像那不會說話、無法表達,卻用情緒傳達的嬰兒,只要你對自己夠有耐心和愛心,我們會知道如何跟自己對話。」
當難過有情緒時,是否總是壓抑或忽略、逃避?或能願意不厭其煩地了解自己、秀秀抱抱自己?
他問自己不想交朋友,是真的不想嗎?「我超孤單,每當我一個人都在想為什麼沒有人理我?我發現,楊士毅,你誤會自己了,你只是怕受傷,不是不想有朋友;你不要對自己誤解、扮演了錯誤的角色,這樣不會快樂,你會很虛假的孤僻,內心卻希望別人靠近,當別人靠近你又不敢接受,因為你接受了人家會知道你『夭鬼假細禮』。我對自己說,楊士毅你不要再這樣玩了,你什麼都沒有了,不要連僅有的時間也浪費,演一齣人生不必要的戲!」
他的日記也記錄這個世界是怎麼觸動他的。在雲南香格里拉一處沒有人的山谷遇見一朵花獨自綻放,他問花:為什麼沒有人看到妳還是會開花、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妳不會因為有人來急著開、也不會因為沒人來就不開,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沒人教導、教育妳,妳就知道自己應該長成一朵什麼樣的花?妳怎麼知道自己是誰?我也好想跟妳一樣,我好羨慕妳!「感受到觸動以後,我也好想知道自己是誰?這輩子應該長成什麼模樣?」
他分析,如果願意跟自己對話,會發現很多問題閃不了,所以大家沒那麼愛跟自己對話,因為看見問題就有改變自己的責任,改變很辛苦,很麻煩。話鋒一轉,他說:「老實說我覺得如果不必要的話也不必太用力改變啦,改變很累,通常會改變的人都是受夠了,我就是受夠了。」
「環境還是令人難過、被打還是會有怨與怒,我告訴自己不要被憤怒怨恨錯過了眼前可以學習的事情,生活就是生命的健身房,每個家庭是老天為每個生命量身訂做的大教室,如果它是教室,裡面必然有你需要的學習和寶藏,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我已經什麼都沒有了,我不要再累積更多的痛苦,如果是別人給我的就算了,如果因為自己的念頭而增添痛苦,我告訴自己:楊士毅,不能再這樣對自己,我們只剩自己和自己的心,要把心照顧好,面對眼前的一切,想像所渴望的未來,每一天好好努力。有一天會離開這樣的環境,走到想要的生活…」
找到藝術天賦 從陝西大媽學到為愛創作
楊士毅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藝術,國中時愛畫畫,母親要他唸高職,將來可去畫看板;大學時找到了攝影的天賦,在老師的鼓勵下不斷參加比賽,一直到研究所的八年間以攝影、劇本、版畫、廣告和電影囊括國內外近一百個獎項。接著,參加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去到陝西學習剪紙藝術;他說,本來想學另一項競爭能力,可是到了當地卻發現那些大娘動手不是為藝術,而是想在匱乏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手藝為孩子帶來好一點的生活。「剪得好漂亮,賣五塊十塊人民幣,她們不認為這是什麼藝術,覺得只要能照顧到孩子就是最重要的方向。我發現她們過得比我還辛苦,卻能在苦難中微笑、在困頓中給人祝福,我很震撼,想著為什麼我不行?」
(相關報導:
風評:黃仁勳踩北京紅線,底氣何在?
|
更多文章
)
楊士毅透過多元媒材將剪紙創作為大型裝置藝術,圖為矗立在台南鹽田中的「生命之樹」。(楊士毅提供)
這趟旅行讓他無所遁逃地看見自己總是怪罪環境、抱怨別人,他告訴自己:楊士毅不要再抱怨了,如果抱怨可以讓我們擁有幸福,那我們用盡全力,可是抱怨過也沒有幸福,生命原地打轉,太不划算了!「我在那兒做了個決定,楊士毅,你想要什麼環境,就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若有人路過你身邊也能帶走一點點力量,你自己也能成為那美好的環境。」
從陝西回來以後,他一張紙也沒有剪,告訴自己:楊士毅,人家是為了愛在工作,不是為了競爭在創作,沒那顆心,你不要做了!把話說得好聽、把事情做得好看,你都很會了,但沒那顆心,沒有意義。長達七年他創作卻不發表,想學習在別人沒有看見的時候還願不願意繼續往前走;他想清楚,為了幫家裡還債,必須一輩子工作承擔責任,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一生所愛。「如果沒有掌聲也願意、沒有認同也想往前走,那才是一生所愛。」
陝西大媽教了他,創作時把愛的人放在心裡,就能創造不一樣的風景,帶給人溫暖和幸福。「剪紙這種形式很特別,動手時就是表達祝福或自己的心願;心願是給自己的,祝福是給別人,會讓你記得別人也照顧自己,所以每次作品都給人歡喜與力量、快樂,像我媽媽一樣,辛苦也要笑。」
楊士毅的母親名字是「含笑」,他曾問母親這麼辛苦怎麼還笑得出來?母親說:「就是辛苦才要笑,笑才有力量!」
他的母親是了不起的女性,曾在他們住的麻將間門口對他說:「我們一時間離不開這裡,你就利用這裡好好看清楚,世間有一種生活有毒品、有賭博也有暴力,現在沒得選很無奈,但你看著這裡,想想自己的未來要走到世界的什麼地方?」我相信母親是楊士毅努力探索如何面對困境的啟蒙。
楊士毅母親的名字是「含笑」,不論日子過得多苦,她說:「就是辛苦才要笑,笑才有力量!」 (楊士毅提供)
楊士毅曾為雞年的台北燈節創作了一個像家一樣的燈籠空間,因為台語的「雞」和「家」同音,用這個作品跟大家說:家裡的燈火是最美的,燈節一年一次,家裡的燈永遠都在,「家因為你才完整,你就是家中最重要的風景。」
楊士毅「為了給人幸福」的理念獲得美商蘋果公司的認同,找上他為開幕的第一家Apple Store創作一幅作品。長達七十五公尺的紅色剪紙雕花《有閒來坐》是一座茂密的森林,好多笑得很快樂的動物在其中嬉戲,繁複的線條和大紅的溫暖色澤給所有觀者滿滿幸福感。這些年來,楊士毅以不鏽鋼、玻璃等多元媒材詮釋剪紙藝術,大型作品的視覺效果觸動人心、令人震撼難忘。
為蘋果所設計長達75公尺的剪紙作品《有閒來坐》。(楊士毅提供)
「在辛苦中有看了可以笑的代誌,這就是我的工作。我用工作來跟社會說謝謝你,因為我不是一個人走到這裡,很多人陪伴支持,我今天才長得比較好。」
他也找到深愛的另一半,「她是獨立自主的獅子座,太有主見太帥了!我喜歡這種有想法的人!」我問他怎麼有勇氣追求?他說:「我利用她,我想跟她在一起,想要幸福就必須付代價,像我這樣自卑的人,很難接受別人想法不一樣,會覺得你在否定我。我太太很有想法,我跟自己說:楊士毅,你愛她,要甘願承受,順便利用她來學習新的習慣,跟自己說,她只是想法和你不同,不是否定你。所以一定去找愛的人,你才會為了她甘心去努力。」太太是幫助他脫離自卑的人。那太太到底愛上他哪一點呢?楊士毅很有自信地說:「我很有魅力啊!有責任感、有擔當和肩膀,我們很聊得來,每天聊不完,十幾年都如此,我找到一個令我迷戀的人!」
楊士毅走出匱乏的環境,也找到相愛相惜的另一半。(楊士毅提供)
他也跟長年賭博、欠下大筆賭債的父親和解。「對身邊的人總是愛恨並存的,我會選擇愛。愛一個人要在對方活著的時候,要恨,等他死了還可以恨,所以我就想,等我爸爸死了我再來恨就好,那麼,他死了我還需要恨嗎?我現在就可以不恨他了。我不恨他不是因為他改變了什麼,是我決定我不恨,我就不要再受苦了。」
「我要承認,我對爸爸有愛。這不是孝順。在受傷的關係中你一定要記得看見愛,否則你們的關係會有傷痕,看見愛不是為了他,而是為了給自己力量。」
閱讀《沒有門檻的幸福》,每一頁都有發人深省的金句,聆聽楊士毅低沉誠懇的聲音,感受他歷經無數自我拷問,繼而改變心念、轉化出正向的力量。他懇切地說:「我們願不願意把好的觀念放在心裡,然後在生活中實踐?」
剪紙藝術家楊士毅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分享他化痛苦為力量,寫下《沒有門檻的幸福》。(趙心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