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微觀看立院、鉅觀看社會—如何思考各說各話的真實性?

立法院28日續審國會改革法案,場外聚集大批民眾關心最新進度。(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立法院國會審查之亂事件中,已有許多人詳細從審查內容、立法與司法程序結構以及法案通過之後的走向,進行了相當詳細的分析,而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立院事件塑造的我群/他者又代表著什麼?最後立院事件、名人表態以及軍機擾台反應了哪些事實?閱聽人在獲取這些各說各話的資訊時,又該如何面對與思考?

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關係 - 媒體邏輯、媒體景觀與媒介化

所謂的媒體邏輯(Media Logic)根據Altheide和Snow(1979)提出指的是新聞媒體本身具有獨特的產製邏輯,而媒體只報導符合它們運作邏輯的新聞。換句話說,媒體選擇哪些作為新聞的考量,就是這些「新聞」必須要符合媒體邏輯才能夠在新聞曝光,那怎麼樣才能夠符合所謂的媒體邏輯呢?這些新聞事件必須要符合媒體景觀與具備特定的新聞價值。

那什麼是媒體景觀(Media Spectacle)呢?Douglas Kellner從全球化、傳播科技和資本主義等視角,檢視新聞產製、新聞建構、新聞配銷到新聞功能等各方面的景觀化現象(林東泰,2017)。換言之,現階段耀眼奪目的視覺效果,成為媒體吸睛的重心,舉凡像是美國九一一襲擊事件對於建築被襲擊的震撼影像一直到各種天災人禍第一時間媒體所捕捉(甚至是強調)的視覺畫面成為了新聞的重點而非探討各個事件的內容本質。

而這也形成了媒介化的概念,所謂的媒介化根據Hjarvard與Li(2016)的定義是指媒介在文化和社會中的重要性,改變和強化不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領域變得依賴媒介及其邏輯的過程。當社會互動越頻繁,社會體制就越需要媒體扮演傳播和溝通平台,而在政治領域同樣地不是只有政治影響媒體的單向力量,政治人物也會隨著媒體制定新聞的邏輯來思考自身在各個事件中要如何行動(或是展演)。

因此在臺灣的脈絡中,政治和傳播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而政治受到媒體邏輯做出的行動,便涵蓋在政治媒介化的範疇,以立法委員過往在新聞版面上的「豐功偉業」,也才得以讓人民如此印象深刻,但這樣的印象深刻到底對實際解決實務內容方面有沒有幫助(或者只是在乎對自身選情跟知名度有所幫助),恐怕一部分也需要人民去持續監督究竟有沒有確實反映與落實民意了。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更多文章

立院事件塑造的我群/他者 - 被劃分的共同體

另外,這次還有一個重點是究竟「不認同立院未充分討論,而送交三讀通過的有疑慮內容」看法的人,是不是同樣理念的我群/共同體?如果認為反對就代表是區分他者想法的人,是否有些太二元對立了一些?會提出這個疑慮是因為這次很有趣的現象是無論媒體或是政治人物都有將參與集會的群眾劃分成特定的共同體(例如泛綠、覺青等等),反而忽略了中間選民。

20240528-立法院28日職權行使法修正三讀通過,入夜場外抗議人潮不減,可見中山南路慢車道與快車道都已坐滿抗議民眾。(陳昱凱攝)
立法院28日職權行使法修正三讀通過,入夜場外抗議人潮不減,可見中山南路慢車道與快車道都已坐滿抗議民眾。(資料照,陳昱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