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不少媒體都以「極右抬頭」形容選舉結果,明顯這是解讀得過份簡化。歐盟的結構本身就非常複雜,整個模式參考了美國憲法,處處充滿互相制衡的設計,而且﹐歐洲議會的權力從來有限,說白了,歐盟的任何機制,本來很難產生突如其來的戲劇性結果。英國脫歐是一個例外,所以真正能夠反映任何趨勢的,不會是歐洲議會選舉,而是來自如法國及德國等主要歐盟國家的內政博弈。二戰之後,西德憲法又因為希特拉通過民選程序上台,對制度產生警惕,內部同樣以不同部門、聯邦與地方互相制衡為原則運作,如此結構下要出現突變,又比實行總統制的法國困難得多。所以為甚麼很多評論由歐洲議會選舉直接跳到法國未來,就是建基 於這個宏觀背景。
那究竟歐洲議會選舉有多重要?
歐盟作為一個「超國家個體」,有自己類似三權、多權分立的機構。歐盟立的法不會取代各國政府的自行立法,也不會涉及各國內政,在兩者法律條文演繹有衝突之時,則以歐盟法作為優先,歐洲議會亦負責通過對歐盟整個機制的財政預算,但此外那些外交層面的決策,歐洲議會的一切議案都只是作為「參考」,依然是歐盟成員國政府直接討價還價的「歐盟執行委員會」所決定。換句話說,歐洲議會的各國議員不能影響各成員國的內政,與各國自己的民選議會和政府毫無從屬關係,又不能影響歐盟作為一個超國家個體的外交政策,主要實權就是部份的立法權、撥款權,和通過歐盟執行委員會的主席任命。
說是「部份」,因為歐盟整個立法過程當中,就像主權國家,都要涉及幾個不同編制。首先,主動負責提出議案的,就是實質上的歐盟內閣「歐盟執行委員會」,也就是目前馮特萊茵當主席那個。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的人選非常重要,需要成員國首腦一致決定,再由歐洲議會通過,至於「歐盟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就是各國政府各自委任一人代理。
歐盟的立法機關也有實質上的上下議院,民選的歐洲議會是下議院,「歐盟理事會」則是上議院。歐盟理事會的內部投票機制是根據成員國的人口比例而產生,由各國政府代表投票,也就是大國如德國有比例上重要得多的票值。在實際操作,任何立法都會在歐盟執行委員會、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三方之間「醞釀協商」一輪,也就是討價還價,歐洲議會通常是最弱勢的一方。這樣的程序,自然難以出現大幅度的政策逆轉。
由於歐洲議會缺乏太多實權,因此在每次選舉中,經常都只是作為各國選民反映對本國內部政治不滿的 protest vote (「示威性投票」)。很多在本國國內影響力有限的政黨,例如在極左、極右兩極的政黨,都能夠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取得非常亮麗的成績。但有時候,「 protest vote 」也會慢慢弄假成真,因為歐洲議會議員畢竟也是議員,擁有了發言平台後,若然表現出色,亦總有機會影響國內輿論。加上歐洲議會內部是根據跨國「黨團」所劃分,各國政客都會從中串連到其他國家的「同志」,有了「外國勢力」聲援,也容易令本國勢力吸收人家的經驗、乃至資源去壯大。
(相關報導:
風評:賴總統主導全民防衛,「黑熊」轉型國家隊的懸念
|
更多文章
)
以英國脫歐前最後一次參加的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為例,「第一大黨」居然是 Nigel Farage (尼哥.法拉吉)領導的「脱歐黨」,選舉中一共得到30.5%選票、29個議席,然後是自民黨、工黨、綠黨,才輪到只有8.8%和4席的執政保守黨。之前那屆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Nigel Farage 的英國獨立黨又是「第一大黨」,得票26.6%、得到24個議席。然而在國內選舉,Nigel Farage 的政黨頂多只能在國會拿到一席,例如在2019年,脫歐黨得票2%、0議席;2017年,英國獨立黨得票1.8%、0議席;2015年是意外高峰,英國獨立黨得票12.6%,有了一席。其他國家選民投票給歐洲議會選舉時也有類似情況,就算沒有那麼極端,也終究不能和投自己的國會直接類比。
如果出現右翼/極右大聯盟: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數字上有贏家嗎?
這次歐洲議會的選舉結果,雖然不少評論都以「極右大勝」的醒目標題吸引眼睛,然而弔詭地,就算單純在數字角度觀察,亦難以從中直接反映出「極右大勝」的狀況來。
歐洲議會內部不是根據國籍劃分,而是以跨國的「黨團」劃分。要成為歐盟認可的黨團,最少需要23個議席、來自1/4成員國(也就是7國)。這些黨團大體按意識形態分佈,由極左、左翼、中間、右翼、極右都有。
這次選舉結果,第一大黨團依然是中間偏右的「人民黨黨團」(EPP),也就是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特萊茵那個,維持上屆的21%,有186席(比上屆少一席),馮特萊茵也自行宣佈「勝利」。主要輸家是中間和左翼黨團:排第二的中間偏左「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S&D,也就是德國總理舒爾茨所屬那個)失去13席,排第三的中間派黨團「復興歐洲」(也就是法國總統馬克宏的復興黨所屬那個)失去18席,排第四的左翼環保龍頭「綠黨/歐洲自由聯盟」黨團(也就是德國「紅綠燈」執政聯盟當中綠黨所屬那個)失去14席,敬陪末席的極左派「歐洲議會左派」黨團也失去4席。
在七大黨團當中,有兩個光譜上屬於「廣義的右/極右」,但他們除了對歐盟體制不信任之外,其實有不少意識形態差異。其中被認為「相對沒有那麼右」的那一個「歐洲改革派和改革主義者」黨團(ECR),主要擁抱傳統保守主義價值觀,外交上對烏克蘭戰爭非常支持,對俄羅斯普遍不信任,以波蘭的前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意大利的現任執政黨兄弟黨為龍頭。這個黨團在這屆選舉新增了11席,由第6大黨團躍升為第4,屬於數字上的最大贏家。
另一個「更右」的黨團是「認同與民主」黨團(ID),成員除了普遍反對歐洲聯邦主義,更多強調自身本土身份認同,多有明確要求自己國家脫歐的訴求,同時不希望捲入與自己「無關」的戰爭,當中包括俄烏戰爭,對俄羅斯、中國等潛在威脅,會採取「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實質上歡迎對方繼續投資。這個黨團的領袖是法國瑪琳勒龐的國民陣線、至於意大利的北方聯盟,本屆數字上卻不單沒有大勝,而且更少了18席。這是因為本來屬於這個黨團的德國另類選擇黨不久前因為黨員發表親納粹言論,被開除出黨團,而另類選擇黨這次得到15個議席,所以加起來,其實也是差不多。
總之單看數字,右翼 / 極右陣營得到的議席的確是有所輕微增加,但不足以令歐洲議會產生整體結構性改變。最大變數是反而是不屬於任何黨團的議員由57席增加到100席,他們現在待價而沽,結果足以影響黨團之間的權力平衡。這裏面包括了德國另類選擇黨那15席,原屬人民黨黨團,匈牙利右翼總統歐爾班所屬的公民聯盟那12席,原屬社會主義者黨團,斯洛伐克執政黨方向黨那3席,都是民粹傾向比較明顯的力量。此外,兩個右翼 / 極右黨團也存在合併的可能性,它們加在一起就有131席,足以成為第三大勢力,但要整合看來亦不容易。
(相關報導:
風評:賴總統主導全民防衛,「黑熊」轉型國家隊的懸念
|
更多文章
)
如果單純在歐洲議會內部角力而言,也許未來關於移民問題的議案會再審慎一些,對撥款給歐盟會再多一些討論,但暫時未看見出現根本形勢改變。除非兩大右翼 /極右政團合併,再吸納其他右翼 / 極右議員,組成擁有160席的第二大黨團,那才會是戲劇性的震動。
然而這次選舉結果依然是重要的,因為對歐盟龍頭法國、德國國內將會出現的選舉而言,都可能有「轉風向」的作用。
歐洲議會對法國政壇的連鎖效應:虛火還是震撼彈?
選舉的結果數字上本來談不上「歐盟往右轉」,但偏偏這樣的氣勢,有可能影響兩大歐洲龍頭法國、德國快將到來的選舉形勢。而法國總統馬克宏又忽然作出驚人回應,局勢才變得錯綜複雜。
本來被視為「票房毒藥」、「維希法國餘孽」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自從創黨主席老勒龐的女兒瑪琳勒龐接班、並與父親劃清界線之後,已經成功「洗底」「入屋」,在上兩屆法國總統大選都壓倒一眾老牌主流政黨,進入了第二輪總選階段。2017年,瑪琳勒龐得票是33.9%;到了2022年,她的得票升到41.45%,已經逐漸得到主流地位。當馬克宏再不能連任,不少評論預測她在下屆大選當選的可能性正越來越高。
不過下屆法國總統大選要等到2027年,世事變幻無常,所以測試瑪琳勒龐和國民陣線實力,還得先看其他選舉。上屆法國國會與總統選舉同步在2022年舉行,根據正常狀況,下屆國會選舉本來也要等到2027年。所以這次歐洲議會選舉的結果,除了是法國選民表達對現政府是否滿意的「變相公投」,對瑪琳勒龐陣營的士氣也非常重要。
一如其他國家的右翼 / 極右政黨,會利用相對無關痛癢的歐洲議會選舉去造勢,選民也會通過投票給他們作為 protest vote、而不用擔心真的影響自己的國內生活,法國國民陣線在歐洲議會的表現也一向很好。2014年開始,它就是歐洲議會內的法國第一大黨,當年得到24.86%選票、獲得議席24席;2019年是23.34%、23席;這次是31.37%,30席。增幅無疑是大的,氣勢是強勁的,但也可以算是延續本來的強勢,關鍵還要看其他政黨的表現。
2024年6月9日,法國總統馬克宏投下他的歐洲議會選票。(美聯社)
馬克宏所屬的中間派政黨復興黨(前稱前進黨)在2014年還未成立;2019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得票22.42%,和國民陣線一樣得到23席;這次卻跌至14.6%,只有13席,也就是一舉失去10個議席,這可以算是對馬克宏本人的不信任投票。至於在國內的國會選舉,馬克宏的政黨在2022年勉強保持了最大黨地位,但比上屆議席已經大減了105席,只有245席,失去了過半數優勢;瑪琳勒龐的國民陣線本來在國會只有8席,一向只是 Nigel Farage 的英國獨立黨、脫歐黨、改革黨那類泡沫小黨,在2022年選舉卻一舉奪得89席,數字上的暴增固然是幾何級數的誇張,更重要的是反映選民已經認同了國民陣線是可以執政的「新主流」政黨,對國民的心理影響巨大。
(相關報導:
風評:賴總統主導全民防衛,「黑熊」轉型國家隊的懸念
|
更多文章
)
正因為國民陣線距離執政只是一步之遙,如果歐盟龍頭法國變天,對歐盟就真的是災難性影響,馬克宏在這次歐洲議會結果出爐後立刻決定解散國會、重新選舉,就震驚所有人。根據憲法,法國總統是有權解散國會、提前舉行選舉的,但這並非常態,對上一次出現已經是1997年。當時的主流右翼總統希拉克把原訂1998年舉行的國會選舉提前一年,導火線是他的政府提出的福利改革引爆社會危機,他希望用執政黨的優勢去專心助選,結果卻依然是左翼社會黨得到國會第一大黨地位,社會黨的若斯潘成為總理,令希拉克被逼接受「左右共治」的結果,可算弄巧反拙。
那27年後,馬克宏為甚麼有這樣驚人的決定?他的算計又是怎樣的?
國馬克宏的驚人之舉:為何為了無足輕重的歐洲議會選舉結果,而忽然解散國會重選?
按馬克宏自己的說法,解散國會、提前大選,就是要讓選民選擇,證明法國是否真的已經接受瑪琳勒龐的極右路線,找一個機會呼籲「正常」右派、中間派大團結。同時轉移視線,令輿論專注選舉,放下他帶領執政復興黨失利的事實。
問題是現在國民陣線士氣如虹,正常邏輯都是要對手弱勢時來一個雙標,提前選舉,這才是執政黨的優勢,而不是送上讓對方可能執政的機會。萬一馬克宏豪賭失敗呢?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另一個馬克宏可能性算盤,就是為了讓下屆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脫鉤。本來法國總統的任期是7年,和國會選舉不容易同年進行,但自從2000年修憲變成5年任期,總統和國會選舉就一直在同一年舉行至今,通常國會選舉比總統選舉遲兩個月。換句話說,兩個選舉之間會有明顯的「帶票」效果,通常當選的總統所屬的執政黨,都有能力勝出兩個月後的國會選舉;2022年馬克宏所屬前進黨,在國會選舉失去單一多數黨議席,已經是唯一的例外。也許馬克宏認為,如果2027年只有總統選舉,選民會單一聚焦瑪琳勒龐的個人問題,主流政黨的勝算就會比較大。
這次忽然出現的國會選舉很快就會來臨,初選在6月30日進行,也就是距離今天只有兩個星期的時間讓所有政黨作準備,而且法國在7月還要舉行巴黎奧運會,本來各地已經非常忙碌,包括馬克宏所屬的政黨,都覺得完全措手不及。法國政黨眾多,國會選舉之前,通常都有一輪合縱連橫的整合、討價還價,現在只有兩個星期,就算全速進行,也很難有甚麼戲劇性改變。
國民陣線的成功門檻很簡單,只要超過上次選舉獲得的89席,已經算是大成功;相反以馬克宏所屬復興黨現在的民望,卻很可能失去比現有245席更多的議席,除非他成功在這個關頭真的整合所有右翼、中間政黨作為共主,但談何容易。如果民意真的逆轉,國民陣線居然得到國會多數議席,成為執政黨,那就是二戰之後法國政壇的真正變天。
瑪琳勒龐是篤定要下屆選總統的,如果國民陣線成為第一大黨,國民陣線推出的總理人選會是年僅28歲的黨主席、瑪琳勒龐心腹 Jordan Bardella (約旦·巴德拉),他是一個會為了瑪琳勒龐而選擇專注政治、情願從法國第一名校索邦大學輟學的人。馬克宏當選總統時39歲,一直以青年才俊形象示人,但現年已經46歲,和28歲的國民陣線「小鮮肉」相比,卻當堂變成上一代人,屆時兩人的「同居」政治,可能非常戲劇性。
馬克宏驚人之舉的最後一個「八奇思維」解釋,可能是他料定國民陣線這次會大有斬獲,成為國會第一政黨,讓「小鮮肉」成為總理,然後「押重注」他會把法國政壇搞到一團糟,加上自己有能力讓「同居」的對方不斷出醜露乖,到了2027年總統大選,瑪琳勒龐就會失去當選的機會。畢竟法國本了已經赤字甚高、國債甚高,如果國民陣線執政,市場反應一定更糟糕,屆時究竟誰失民望,就有很多變數。但這類操作的變數實在太多,很容易有反效果,就算是真正的八奇也不可能算無遺策,何況是馬克宏?
*作者為國際關係學者,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專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