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大陸國台辦突發通知,將於翌(21)日下午與相關部門舉行聯合專題發布會,詳情則是保密到家。答案正式揭曉,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根據《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結合工作實際,聯合制定了《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下稱《意見》),並於同日正式施行。
《意見》公布之後,台灣方面反映冷淡,有學者私下表示「台灣,老共管不到」,「不統一也抓不到,對台獨沒啥用」。先不論在今日的兩岸關係情勢下,中共究竟如何「長臂管轄」,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這份頗有「港版國安法」意味的《意見》,其實揭露了習近平將台灣問題放入「全國一盤棋」的新理論建構宏圖之中。
「習近平思想」正在湊齊民族這一塊
該《意見》開宗明義在第一部分「總體要求」即明言,「(台獨)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其中的關鍵詞,在於「中華民族」四個字。時間上溯到今(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馬英九一行,其發言頭一句話就是「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並在當日的「習4點」之3,強調「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有看法認為,習近平之所以提「中華民族」,是為了因應「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即將上任,在民進黨政府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的前提下,習近平藉「中華民族」為賴清德政府日後的兩岸路線留下了一個方便之門。如此說法固然有理,但過於小看了「中華民族」在習近平認知當中的地位,做為一名有意與毛澤東、鄧小平地位並駕齊驅的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思想」的拼圖,正在湊齊「民族思想」這一塊。
6月21日,中國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最高可判死刑。(取自央視新聞)
習近平「民族」論述建構的幕後身影
習近平於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位掌權,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他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斷;同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他明確強調「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正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18年3月,「中華民族」一詞首次寫入中國大陸憲法。2020年8月,中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特別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由這個歷程可以看出,習近平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視。2023年4月,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和國家民委4部委批准28家大學科研院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由此亦可見一斑。
6月19日,習近平到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考察。他說,「民族團結非常重要,我們56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56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取自微信公眾號)
「黨內才子」與習近平緣起福建南平
此人甚少出現在台灣的中國大陸新聞報導之中,卻是習近平身邊重要的智囊。潘岳父親曾任解放軍鐵道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兼總工程師,其前妻是已故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的女兒劉超英,可說是標準的「紅二代」。然而,曾在中共官場飛黃騰達的他,胡溫時代遭到邊緣化,在環保系統待了十多年,佇足於副部級。
直到習近平手握最高權力,潘岳由冷翻熱,躍升習近平在中共統戰系統重用的人馬,從他被任命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之時起,便晉升為正部級。潘岳與習近平兩人淵源甚深,習近平任福建省長期間,在閩北南平力推農村改革,潘岳撰寫〈從政治的高度看南平經驗〉一文力挺,認為有助鞏固基層政權,引發「南平經驗」大討論。
習近平任福建省長期間,在閩北南平力推農村改革,當時潘岳撰文力挺「南平經驗」,引起討論。圖為1989年2月16日習近平(前排左)出席福建當地工作會議。(取自微博)
潘岳素有中共「黨內才子」之稱,能詩擅文,早期著有《潘岳詩文選》,獲國學大師南懷瑾作序,對其評價「潘岳老弟,中年氣盛,銳意如風雷」。六四事件後,31歲的潘岳時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主持撰寫研究報告〈蘇聯劇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長達1萬4千餘字,轟動一時。2000年成為王岐山在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的副手,隔(2001)年潘岳在《深圳特區報》發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必須與時俱進〉,建議修正「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的傳統認識,引起高度關注。
北京「反獨促統」理論建構一桿健筆
在習近平的重用下,2022年潘岳出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成為第2位漢人民委主任。其一篇名為〈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的舊作被人找出,頓時於網路熱傳。在他看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出於文化認同而融合,並重建大一統國家的歷史,解答了羅馬在日耳曼蠻族入侵後歐洲再未統一的原因。
同年其擔任統戰部副部長,以深厚的史學底蘊,出版專書《中西文明根性比較》,一時洛陽紙貴。他在書中選取中西文明發展史上的「戰國與希臘」、「秦漢與羅馬」、「五胡入華與蠻族入侵」三個歷史時期,從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對中西文明根性進行了剖析和比較,為習近平的「四個自信」做了具有歷史縱深的鋪墊。該書還有姚洋、貝淡寧(Daniel A. Bell)等27位中外學者為其撰寫評論,體現其受重視之程度。
1988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首先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有解讀指出,習近平上台後,「開始加速民族融合,並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從研究的理論範式,發展為民族政策話語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潘岳正是隱身於幕後的一桿健筆。
6月12日,「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在喀什舉辦。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潘岳在論壇上致詞。(取自微信公眾號)
為了發展和貫徹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體系,潘岳還親自主導撰寫了一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做為中國大陸大學的指定教材。其最新「戰果」,則是於6月12日在喀什舉辦了「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邀請了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澳洲、埃及、德國、匈牙利、義大利、蒙古、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內的專家學者,共170餘人與會。
(相關報導:
幕後》兩岸冰凍!海峽論壇大拜拜 王滬寧丟出了「大禮包」?
|
更多文章
)
潘岳具有理論敏感度,又有強大的總結能力,再加上他對照中西歷史的濃縮提煉,當西方利用西藏、新疆的民族問題劍指北京,又利用兩岸的分裂問題掣肘中國,習近平身邊更少不了潘岳在旁出謀劃策。可以預見,未來北京對台論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絕對不會只是政治層次的「通關密語」,還會是理論層次推動「反獨促統」的一面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