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歲的老畫家約翰告訴我,他發現過了九十歲之後,有些地方就變得不一樣。他說:「我很喜歡跟別人說,每次我說自己快要九十四歲的時候,就像一個小男孩很高興地說自己快要八歲了一樣。自從我活過九十歲之後,我變得很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約翰開始談論自己的死亡,細數自己還剩幾年的時光,這個自覺讓他改變日常的生活態度。他說:「當你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你會不時在想自己到底剩幾年。我有兩個寶貝曾孫女,分別是八歲和六歲,我常常在想自己究竟能看她們長到幾歲。我有機會看她們從小學畢業嗎?我知道高中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只要看到黃澄澄的日落或是優美的芭蕾舞,我就會落淚。我之所以落淚不僅是因為受到這些美好事物所感動,也是因為知道自己沒多少機會能再看到這些美好的東西。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會說要好好把握時間、活在當下,但其實我們都不知道這些話真正的涵義是什麼,現在我懂了。不管活到哪個年紀,我們其實都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機會能再體驗那些美好的事物,正因如此,活在當下才顯得異常重要。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次呼吸,用心體會吐納之間的感受,把每一刻當成自己活在這世上的最後一刻。」
約翰的話讓我想起電影《大家來我家》(A Prairie Home Companion)裡的一句臺詞,那是扮演廣播節目主持人G. K.的葛瑞森.寇勒(Garrison Keillor)說的:「每場秀都是你的最後一場秀」﹝這部電影也真的成為電影大師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這位老畫家的話讓我印象深刻,構成一幅影像改變我人生的每一刻。每當我沉醉在喜悅之中,我會開始提醒自己,沒人知道這樣的時刻會再來幾次,所以我不再隨便度過這些時刻,開始用心感受。有時候,我會發現自己就像約翰那樣,頓時間不自覺就熱淚盈眶。
這些年來我認識一些癌症患者,他們最常談到的話題之一,就是當他們接到診斷書確定自己罹患癌症之後,有兩件事會發生。第一件事就是時間會自動加速,突然就越走越快。但他們也會告訴你,時間好像變慢了,活在人世上的每一時、每一刻,瞬間就被當作寶,用心珍惜。對這些癌症病友來說,這輩子第一次再也沒有什麼是「隨便」就好,也沒有哪一天是無用日,可以被輕易虛擲。這就是為什麼在某些支持團體中,他們會說自己罹患的疾病是一份禮物的原因。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實在很難想像,怎麼會去感激不治之症?但能夠體會每一天都彌足珍貴、應該要好好把握,實在是一份金錢也買不到的禮物。
我們能掌控的只有現在
除了把每天當作一份禮物用心生活外,我在這些生命智者身上還看到「活在當下」的另一層涵義,那就是——只有在現在,我們才有掌控事物發生的力量。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個祕密——活在當下,我們就必須選擇活在此刻的現在,而不是過去或未來。
我們得了解一點,我們沒有能力掌控過去或未來,一點能力都沒有。過去早就過去,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那些消逝的時光與我們擦身而過,一去不留。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沒有能力改變;無論以前有多少悲喜,那些情緒早就凍結在時間之中。把心思放在過去,尤其是悔恨,只會剝奪現在的快樂,當你又不自覺開始懊悔過去,請記得告訴自己:那些事情已經發生,不可能改變,一直懊悔也沒有用。
但我們難道沒有能力改變未來嗎?畢竟,未來的事還沒發生,不是嗎?有趣的是,在此刻的現在,我們的確拿未來一點辦法也沒有。仔細想一下你花了多少時間在擔心未來的事,如:「糟了,我要感冒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了?!」、「戰爭有沒有可能一觸即發?」、「下週一股市又要崩盤了」、「我老婆會不會離開我?」、「我小孩長大以後會不會變成一個有用的人?」、「年底公司會不會縮編」等,但你幾時發現你的擔心曾改變過任何事物?擔心未來只確定會有一個效果:減少我們此刻的快樂。里歐.巴斯卡利亞說過:「擔憂從不會減輕明天的哀傷,但一定會減少今天的快樂!」
當然,我們現在的行為也許會影響未來的發展,但那只是「可能」,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體會此刻的現在,當明日來臨時,也用同樣的精神認真生活。說的永遠比做的還容易,想要真正做到活在當下,我們得鍛鍊自己的心智,而這通常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冥想是個不錯的鍛鍊方法,現代很多宗教,包括基督教和佛教,都用這個方法來修練心靈。當我第一次冥想試著讓身心歸零、集中注意力,腦袋不自覺就想到別的事去,如:以前發生的事、未來的計畫、這個月的信用卡帳單和待辦事項等。慢慢練習之後,我就比較容易集中心神,能夠阻絕那些無謂的雜念。
你不妨試著做做看,下次當你開始懊悔過去,請記得告訴自己:你改變不了過去,別再浪費時間了!趕快回來。如果十分鐘之後,你又開始意志消沉,請再用同樣的話提醒自己一次。此外,當你發現自己擔心未來的時候,也請這麼做,記得告訴自己:你掌握不了未來,與其浪費時間在不確定的事物上,倒不如好好把握現在!趕快回來。練習幾次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更能用心活在當下——活在你有能力改變事情,真正能夠採取行動的時候。
跟自己對話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而且其實還滿嚴肅的,只是大部分人不把它當一回事。我在上一章提過,人每天會有四萬多到五萬多個念頭,我們腦裡上演的戲碼,在在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讓自己一直想過去或未來的事,不管是懊悔還是計畫,我們都在訓練自己遠離現在。
當我聽這些長者說話時,我注意到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這個發現讓我又驚又喜,那就是他們都能掌控自己的心智,也都知道我們有能力鍛鍊自己的心智。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抱著相反的信念生活,認為我們的心受外在環境支配。我發現,真正快樂的人,之所以能夠打從心底常保快樂,也是因為持有同樣的信念——相信我們才是決定自己悲喜的主人,和一般思維不同。
此外,「活在當下」也表示,我們必須了解,在活著的每一刻,我們都有能力選擇感到快樂和表達感謝之情。我們在第四章看過唐納,他在大一舞會鼓起勇氣邀請對面那位女同學跳舞,他在訪問中也告訴我,這些年來他對是什麼影響一個人快樂與否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年輕時,我覺得是外在世界在掌控我的情緒。比方說,我去看日落,夕陽從地面消失的那一刻真的很美,讓我打從心底覺得高興,但是太陽下山之後,我便開始納悶:剛才的感覺到哪去了?我的快樂是夕陽造成的,還是……?後來我慢慢了解,所有的正面情緒都是我自己決定的,並不是外在世界幫我決定的。幾年之後,有位時常拉我一把的生命導師告訴我,我只要把心思放在一旁就可以了,最後我終於懂了。」
老唐跟我分享一個簡單的生活公式:「我生活只有兩項原則,第一就是:如果某件事值得動手,那就用心去做——就像在跟你聊天或洗碗一樣,既然做了,就不能只是用手不用心。第二項原則就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想法,因為那些想法都在我們自己的腦中。」
作者介紹|約翰.伊佐(John Izzo)
1978年哈佛斯大學(Hofstra University)社會學學士,隨後同時在馬蓋文神學院(McCormick Divinity School)與芝加哥大學分別獲得神學及組織心理學雙碩士學位,再於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獲得組織溝通博士學位。
他曾為逾百萬人演說,為五百多家公司提供諮詢,撰寫九本暢銷書,並服務許多公司。客戶包括 IBM、澳洲航空、妙佑診所、威訊通訊、加拿大皇家銀行、研科電信、西捷航空、哈門那健康保險、微軟和麥當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