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看到,雖然R&L還有呂秀蓮的中立台灣說都頗有問題,但並不表示中立這個基本進路就無法再前進。事實上,有著更好、更重要的中立台灣的方向。我們先談一下這方向的大背景。
首先,就台灣今天的大環境而言,一個模糊而中立的大方向仍然有其可信度,這也是我們2023台灣反戰聲明第三條論點(「台灣要自主並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的後續發揮。再者,2024總統與國會大選,民進黨已經失去了其台灣人民的多數支持。台灣現在可以有更多的準備,進行在「一個中國」或「一個中華」的模糊框架下與中國(或說大陸)來討論與協商兩岸的未來走向,當然也包括與美國相關人士來討論。但是如果討論的範圍馬上朝向統一、或者甚至「一國兩制」,在台灣目前的民意下並不有利,接受度不會很高。反而一個「中立台灣」的大方向比較不會遭受強烈質疑。台灣海峽兩岸的未來走向究竟如何,雖然我們同情來自「中華民族」(如最近馬習二會中習近平所說的)的召喚與歷史情感,但是台灣的一般民意仍然很重要,大陸方面不宜以強制性的批評甚至各種壓力來強求乃至刺激台灣人民的感情。若是如此不斷的強制壓力,即使有一天大陸真的強力統一台灣,可能的漫天戰火與破壞暫且不提,台灣也將是一個很難統治、無法長治久安、處處容易有隱形抗爭或不合作的地方,如此,台灣作為一個統一選項,恐怕對大陸的吸引力也將大減。所以,即使萬一台灣未來終究會以某種方式與大陸統一,一個某種形式的「中立台灣」也會是統一之前最好的準備與過渡。中共對香港過去的「50年不變」承諾固然也是一種過渡,但目前因為修例/反送中的動亂事件已經導致台灣民眾對之失去信心,固然這可以再討論,但50年不變畢竟也是個消極的過渡,缺乏積極的意義,不如「中立台灣」可以提供的積極性可能。
(相關報導:
風評:閩南語改台灣台語,欲去中國卻更中國
|
更多文章
)
再者,一個中立台灣,無論是中立國或中立的區域,在當今國際乃至國際法中完全沒有過時,如前面R&L之所強調。同時,因為新冷戰在近年來的崛起,在東亞,無論是共產的北韓(如金日成在1987年向南韓與美國提出中立)、乃至自由派的台灣政治人士,過去都有某種「中立」的呼聲。台灣近年來,在中美兩大國博奕之間,在究竟是親美還是和中的選擇與意識形態的鬥爭上,其所經歷的國際與島內情況,與過去冷戰時期的中小國的情形其實很像。若我們把視野更擴大到東南亞乃至於其國協組織ASEAN,這個情況更明顯,從中國的崛起到中美的大國博奕,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更傾向某種形式的中立,至少是等距外交。他們大多已經厭倦於美國「民主對抗極權」這種從越戰以來的老套與虛偽,紛紛企圖在後冷戰時代、美國單極霸權結束後的一個多極的世界中,積極建構多重多方的國際政經關係,故不同於過去不結盟國家比較靜態與被動的情況。何況國協成員在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也讓他們更有國際信心,在1990年,東南亞國協成員在世界40大經濟體中僅佔兩位,2020年則有6位。而中小型國家面對大國的政策模型,若根據政治學者吳玉山的說法,過去有「扈從」(bandwagoning)、「避險」、「抗衡」、乃至「中立」等幾種,吳認為馬英九時代的八年是「對美扈從、對中避險」,到蔡英文時代是「對美扈從、對中抗衡」。雖然在政黨輪替時有對中國/大陸政策上的擺盪,但兩大黨對美國則都是採取扈從的作法,也都是純粹自由派現實主義的計算,而沒有對美國的國際帝國行徑作理想主義式的批評,也完全沒有考慮與全球南方國家的立場同步。他們對中國的看法也深受美國霸權「抗中、圍堵」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都沒有認真考慮某種「中立」的第三條路線。
這裡筆者也需要同時說明,本文這裡說的左翼「中立台灣」觀點,不是某種左獨、或左翼台灣民族主義的立場。我們強調國際正義、批判歐美歷史以來的帝國主義、強調台灣乃至大陸人民的福祉、和平與未來幸福,但也認識到海峽兩岸的歷史與國際權力的現實,而不能只從傳統的台灣民族情感或民族主義的路子來思考問題。說到情感,我們這一兩代的台灣公民與知識分子,哪一位沒有受到近代台灣文化洗禮的深刻情感?但同時,我們也傳承了延續不斷的中國歷史與兩岸人民的情感,所以筆者不願意在這兩種其實很相關的情感中作選擇,也不會把它們作為兩岸政治外交思考的唯一基礎。所以,更基於歷史、現實、與國際正義,筆者傾向在大方向上,同意「一個中國」甚至某種九二共識的基本架構。但同時,一個左翼的「中立台灣」,又與台灣一些知識分子所說兩岸的「大屋頂」、或說「大中國邦聯」(confederation)的關係為何?本文最後會再回到這個比較的問題來。
現在我們從一個左翼立場下來考慮兩種中立台灣的情形,第一種是有主權的中立台灣,第二種是沒有主權的。當然,本文這裡說的「考慮」,不是閉門造車,而自然是一種提議與倡議,希望在未來可能的兩岸(包括美國)協商乃至台灣公投中,能夠與立場接近的其他意見聯合,形成一種具競爭性的觀點與意見。
(一)首先是有主權的中立台灣。這種中立的形式,在台灣內部會引起的反對大概較小,但是仍然要取得東亞相關的國際承認,包括日韓菲越以及中美兩大國。一個左翼的中立台灣,當然就要拋棄作為美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一個鏈節,不再服從美國命令圍堵中國,或作為美國棋子來挑釁中國、來抗中,更不參加軍事聯盟,但同時台灣也不提供外國任何海空軍基地。美國當然就會不高興,但如果這個立場是由台灣與中國和平協商討論出來的,那麼根據美國的台灣關係法,讓兩岸和平協商未來,美國在表面上似乎就沒有太多反對的理由。同時,如果台灣仍然與美保持貿易友好關係(包括需要與中美三方協商的台灣晶片國際供應鏈等),甚至仍向美購買有限度的自衛武器(台灣同時當然也可以向中國購買自衛武器),並保持台灣海峽的貿易暢通,讓日本也沒有太多的反對理由。同時這樣一個中立的台灣,可能也會對朝鮮半島造成改變的刺激也說不定。
(相關報導:
風評:閩南語改台灣台語,欲去中國卻更中國
|
更多文章
)
其次,這個選項的主要問題,自然是中國。中國為什麼要答應?如此是否就否定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且承認中華民國有主權?──即使這樣台灣對中國有下列的好處:這是個親善中國、懷疑美國霸權的左翼中立台灣,它不再當作美國挑釁中國的棋子、不會充當美國的戰爭代理人,且同時是個與中國有大量的貿易、民間與政府多方交流的中立台灣。而台灣的內部當然仍然保持更理想的、排除充斥美國惡性影響的民主與資本主義制度,且媒體自然不再如過去一眛地親美或舔美,抹黑與唱衰中國,而需要有更真正中立的媒體環境,能夠逐漸認識、瞭解、乃至同情中國。甚至,中立台灣可以積極地在中美雙方,甚至中日、中菲、乃至兩韓之間促成緊張情勢的降溫與國際和平的倡議。近年來東南亞國協特別有中立色彩的印尼、越南、新加坡等,積極扮演東亞和平乃至在國際大國間的等距平衡角色,有相當的發展,如2022印尼主持的G-20會議、新加坡每年舉辦的香格里拉防長會議等,都是一個中立台灣可以發展的方向。所以,參考ASEAN近年來的作為,這是中立台灣完全沒有過時的好例證。但是如果,如上述說的好處,中國仍然不答應,那麼至少還有一個折衷的作法,就是一個有主權的中立中華民國,成為一個大中國邦聯系統中的一員,並增加一些對一般主權國的限制。當然,所有這些,都需要台灣與大陸透過多方面的協商與討論來進行與具體化,並且同時也需要得到美國的瞭解。
(二)如果上述的「有主權的中立台灣」選項,即使在台灣的阻力較小,但卻與中國、美國的協商不成,第二個可能,就是順著前面R&L所提的一個具有歷史與國際法意義的「沒有主權的地域中立」之作法,來考慮一個沒有主權的中立台灣區域,而主權理論上在中國本身。這第二個選項,如何在台灣能夠取得多數的贊同,自然比第一個選項困難的多。與其放棄中華民國的主權,很多人大概寧願接受所謂的「保持現狀」。而如果中華民國放棄主權,台灣人民如何能夠信任中共,不會併吞台灣─即使吞下來的台灣會是個很難治理、充滿不合作的島嶼?這點前面已提過。這自然會是個很大的協商問題。在這裡美國的「台灣關係法」或許可以發揮點作用?同時,這裡也非常需要中國大陸如何能夠努力做到贏回台灣人民的信心。但反之,美國可能很不樂見到一個放棄主權的中立台灣區域,因違反了美國的東亞利益─如圍堵的軍火貿易、棋子、代理人等,所以這時也可能不願再負起任何台灣關係法的義務。除非,當中美關係緊張到極高點時,或許台灣的走向與選擇會起一些作用,改變中美利益關係的傳統計算,例如,一個中立的台灣區域,並不等於就是統一台灣。台灣固然不再是美國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之一,但同時也不是中國進入太平洋的不沉航空母艦。更何況,美國仍然有一些知識分子與國際左翼,反對中美博奕、真正尊重台灣未來自己的走向的。
當然一個中立的台灣區域,其實有點類似過去鄧小平以來倡議的一國兩制,只是其中的一制為一個在政治上中立的台灣區域。這個中立區,或說中立的特別行政區,一方面仍然要有起碼的自衛武力(在一國兩制提法中1981年葉劍英九點提議中也曾提過),但不參加中國未來可能進行的國際衝突,還有基本的法律自主權。也因為中立,所以台灣區的外交方向也該有相當的自主性(但應該不能與中國外交方向衝突),並積極來促進東亞的和平與中立,另方面中國仍然不應在台灣設立海空軍基地,或未經許可進入台灣的領海領空。但不論如何,目前第二個選項應該就解決了一個中國的國家主權問題。
(相關報導:
風評:閩南語改台灣台語,欲去中國卻更中國
|
更多文章
)
而在其他方面,似乎前面說的「有主權的中立台灣」的各種運作細節,如對內的民主選舉與生活方式(包括媒體與言論自由)、對外的生產貿易,仍然都可以維持。特別是一個在中國裡的中立區,台灣可以扮演促進東亞和平的角色,如與台灣有相當歷史關係的日本與美國,甚至也可以當作中國對歐美的一個文化上的窗口,台灣有其相當的文化傳統。而在一些關鍵生產上的國際供應鏈,自然需要更多的協商,而且不再依照美國的利益來行事。這當然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也需要靠中國科技的再突破,才可以讓台灣例如在晶片供應鏈上不被美國拉著走。當然在這個選項上,大陸與台灣的各種媒體與訊息、文化教育、政治意識形態,都會有更多的交流與互通,讓台灣人對大陸有更多的理解與同情,破除過去的偏見與扭曲的美日資訊影響。同時,仍然一定要在台灣中立區內,保持一個非主權形式的文化與社會的自主性。在這裡,台灣一些進步的公民社會與民間團體,就該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近年來香港的動亂經驗,就需要台灣與大陸共同來學習與檢討,而要避免過去的錯誤與資訊扭曲。到了最後,是否這個非主權的中立台灣區會一直繼續下去,則要看未來大陸與台灣本身的發展而定,如果中立台灣區能夠順利發展,最後台灣與中國的統一,倒是有可能的。
二,其他可能的比較與結語
上一節提到筆者接受某種92共識的基本架構,但這並非表示這個架構本身沒有不少的缺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兩岸不承認對方主權、但承認彼此治權」等,固然是個基本的架構,但就如兩岸多年來「保持現狀」是個壞的選項, 92共識也不該保持現狀,而該更積極地提出一些兩岸協商或繼續往前與大陸同行的路子,而非只是與大陸協商如何再進口台灣的農產品或鼓吹陸客來台旅遊等邊際事項。過去馬英九八年執政時處理大陸及美國的關係,固然是近年來台灣在外交政策上比較穩定和平的一段時間,但從我們談反戰、追求左翼台灣中立的立場而言,如前面提到的小國政治模型,馬政府基本上走的仍然是個對美扈從、對中則是扈從與抗衡的混合策略(即避險)的路子,仍然是個接受歐美自由派(或新自由主義)全球政治基本架構的視野,沒有真正看到美國霸權與其在全球的帝國行徑,或即使意識到也不予理會。
因為有「和中」基本政策的平衡,所以馬政府過去面對美國時,要比蔡英文政府的一面倒多了些尊嚴與思考,但是國民黨從過去到今天一昧的「親美」,仍然很可能在未來中美大國博弈中被犧牲掉,如過去美國在聯合國放棄台灣、後來又片面與中華民國斷交,甚至到今天台灣常成為美國博奕的棋子、被迫放在東亞的烏克蘭的位子,平日只能在拜登多次發言中尋章摘句找「會以武力支持台灣」的有利片斷、計算他一共說了幾次等。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也只能趕去美國參加「口試」,但卻不敢同時與大陸認真溝通。所以,筆者覺得,中華民國一定得從92共識的架構往前推動,特別是更徹底而深入地來重整我們與大陸、美國的關係,思考台灣在21世紀東亞乃至世界的位子,走出一條突破保持現狀的路,而非只是去促成台灣在許多小地方「被世界看到」。
(相關報導:
風評:閩南語改台灣台語,欲去中國卻更中國
|
更多文章
)
再說一下從92共識往前推動的另一條常被提起的路子,即與大陸形成一個邦聯制的關係,既是同屬一個大中國,也是一個有主權的中華民國。從過去到現在,有不少知識分子為文談到這個好作法。但是,也許這中國邦聯,對美國比較容易接受一點,而為什麼中國要接受呢?除非這個邦聯制對當代中國乃至中共有明白且可保證的利益,不然一個除了善意、但沒有太多內容的邦聯制,有時聽起來倒有點像一個「保持現狀」的象徵替代品。畢竟,一般邦聯制的說法裡,並沒有對美國做為一個世界與東亞的霸權,有什麼實質的看法與批評,而對東亞的地緣政治,也不清楚有何具體的分析與作法,如對西太平洋美國關鍵的第一島鏈議題。當然另外還有邦聯制裡的軍火、經濟、外交與法律等問題,其實都需要有個大略的想法,而統合這些國政想法的基本原則為何?在這裡,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一個有決心、有耐心、有信心來和中國好好協商的這個態度或意志的層次,而需要有更具體的想法與原則。上一節筆者提到,在一個大中國的邦聯框架裡,一個左翼而中立的中華民國,或許比較能夠讓中共或中國大陸接受?如前所述。但若是如此,即使在邦聯制的架構裡,我們仍然需要回到一個中立台灣的基本議題來。
末了一點結語。本文這個從中立到中立台灣的兩岸三邊的方案(第三邊指美國):從過去台灣呂秀蓮推動中立台灣的背景開始,到討論與批評Reginbogin & Lottaz 對中立還有中立台灣的看法,然後開始提出一個左翼中立台灣的兩種可能,最後再進行一點與其他可能立場或方案的比較。雖然在許多地方這個討論仍然十分簡略粗糙,但筆者希望一個中立方案的基本方向是清晰的。當然,這篇文字的立論,主要是從政治社會與歷史的角度來討論,但卻無法涵蓋當今世界的經濟與金融問題。一個左翼的中立台灣方案,也需要包括從更基進的國際主義視野來討論當今世界新帝國主義、全球化的金融資本主義(Financialized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並從此來檢討為何過去冷戰時代不結盟國家政策挫敗的原因,並尋求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Yanis Varoufakis 關於一個新的不結盟運動的論點,或許是個不錯的出發點,而在此,一個左翼的中立台灣觀點,如何能夠與之對話或互相交流?
台灣過去不少人對北歐的社會福利政策感到嚮往、希望學習,但是我們要瞭解,北歐諸國之所以在過去能夠在歐洲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強國相鄰,卻能夠堅持某種社會福利制度,正是與北歐諸國有長遠的中立思想與政策傳統有密切的關係。再者,過去台灣也不少人嚮往台灣成為一個東方中立的瑞士,但中立瑞士是在什麼歷史與社會條件下才成為可能?也正是我們需要多瞭解的。
(相關報導:
風評:閩南語改台灣台語,欲去中國卻更中國
|
更多文章
)
一,此文原來發表在《傳播文化與政治》期刊19期,2024六月號(七月二十日出版),經同意轉載。
二,此文及36個駐腳可以直接上該期刊當期網頁下載全文pdf檔:
https://toaj.stpi.narl.org.tw/index/journal/volume/article/4b1141f9909738b601909fb371bc06fc
或者也可以從此文單獨的雲端網址下載pdf檔:
https://acrobat.adobe.com/link/review?uri=urn%3Aaaid%3Ascds%3AUS%3A059fe4cc-6639-3b68-a659-06e3a1dce8ff
三,此文的完成,特別要感謝下列幾位朋友的熱心提供資料與寶貴意見:
蘇哲安、盧倩儀、吳永毅、王志明、馮建三
*作者傅大為,聚焦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先後任教於清大、陽明大學(榮譽教授),並與東亞STS學界合力成立並主編East Asian STS國際期刊多年。早年曾於解嚴前後參與社會運動,發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目前從事寫「基進知識分子」專書,並發起台灣2023年「反戰聲明」記者會、推動台灣的反戰與和平運動。關於筆者的心路與社會歷程,請參考部落格的CV-biography。(註:本文為學術著作,為利閱讀,略掉相關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