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你想當Fitbit,還是想當Nest?

運動手環品牌Fitbit。

2007年創立的運動手環品牌Fitbit在6月18日於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NYSE:FIT),上市當天股價大漲50%,收盤時市值來到六十億美金,隨後兩週的交易日中股價緩步升高,截至本文撰文之時(7月2日)市值已經來到八十七億美金。

對比一年半前Google以三十二億美金高調收購由iPod之父Tony Fadell創辦的Nest,Fitbit的上市相對低調,媒體在上市最初數日的零散報導過後,就轉移注意力,完全不似Nest當時被收購後,隨後衍伸出大量與「品牌」、「設計」、「大數據」等關鍵字有關的報導,迴盪月餘 。

這箇中冷熱差異其實有很值得玩味。

圖示
 

Fitbit因為是公開上市,所以比起Nest有較多的公開資料可以分析,特別是它申請上市時向美國證管會提交的S-1 Form,裡面向我們展現了驚人地健康的營收成長以及獲利率。以下整理幾個關鍵數字:

*2014年營收:7.5億美金*2014年毛利率:約為50%(已調整年初產品召回的影響)*2014年淨利:1.3億美金;淨利率=17.7%*2014年EBITDA:1.9億美金;EBITDA率=25.6%*2015年預期營收:13.5億美金;預計年成長=80%

對於電子產品產業略有研究的人都會發現:這是一間無比健康的硬體公司,不只產品營收呈現令人羨慕的指數成長,產品毛利率和淨利率都是惠普或三星這樣的大品牌所會羨慕的。而反映在冷血的股票市場上,由於這樣的公司未來營收和現金流相對容易預測,也就扎扎實實地以高價開出上市,並持續走高到現在的八十七億美金。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徹底成功的新創案子,有著接近教科書樣板的成長曲線和財務表現趨勢,並由金融市場給予了接近兩倍於Nest收購價的上市市值,媒體卻沒有展現出同樣的熱情,既沒有瘋狂報導創辦人的生活小故事——有多少人立刻就講得出來Fitbit共同創辦人的名字?——也沒有積極追蹤報導其風險投資人的各種數據,唯一一篇堪稱煽動性的文章是CNBC那篇『如何瘦下三十磅並順便賺進1.2億美金』,報導的是Fitbit最早的外部投資人SoftTech VC的創辦合夥人Jeff Clavier。但即使是這篇很明顯標題是「點擊誘餌」的文章,也沒有激起太多的轉貼和討論。

這裡面可能的一個原因是:Fitbit的運動手環外型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市面上似乎有三四十個競爭對手,其共同創辦人更是過於正常,小時候家裡似乎不是赤貧,哈佛是有休學,但現在從哈佛休學好像也不是啥了不起的事情⋯⋯

對於嗜血的媒體來說,沒辦法寫成故事的對象是燃不起太大熱情的。但對於新創公司和風險投資人來說,Fitbit卻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你不用是獨一無二,也能成功地創造一個消費者熱愛的品牌,實現指數成長甚至是高獲利率,從而為自己和風險投資人達成高額獲利。

Fitbit的投資人到底賺了多少錢?下面這張圖我把各輪投資人的投資金額和年化獲利率都整理了出來: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加蛋加五塊的加法邏輯謬誤 更多文章

圖示
 

其中前面那篇餌釣讀者失敗的CNBC報導中的Jeff Clavier就是第一列的投資人,他當年開的約四十多萬美金的支票,總共獲得過七百倍的回報,年化回報率是嚇死人的166%——還記得我在之前一篇專欄中說過風險資本早期投資的要求回報率約在30%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