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景祐三年(一○三六年),四川省眉山市內草木豐茂、秀麗多姿的彭老山一夜之間花草凋零,樹木枯萎。同年,當地一個中產家庭迎來一位新生兒,就是我們本章的主人公蘇軾。相傳,彭老山的鐘靈毓秀,從此就附著在這個五千年方得一遇的文化巨人身上了。
嘉祐二年(一○五七年)的這場科考,可能是整個中國科舉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場,因為考生陣容實在過於豪華,除了蘇軾、蘇轍外,還有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鞏,後來都做到宰相的曾布、呂惠卿和章惇,以及「程朱理學」的開創者程顥、程頤兩兄弟,「關學」的創立者張載等。主考官則是大名鼎鼎的文壇盟主歐陽脩。
這是一場直接影響了北宋歷史的考試,因此號稱「千年科舉第一榜」,又稱龍虎榜。而我們的主人公蘇軾,在這場千年來競爭最為激烈的廝殺中,一舉脫穎而出,差點考了個全國第一。
為什麼說是「差點」呢?
事情是這樣的,宋朝科考和唐朝大不一樣,唐代科舉不糊名,走後門、靠關係的比比皆是。而宋朝就公平多了,不僅糊名,考完後還派專人將答卷重抄一篇,連閱卷老師根據字跡放水的可能性都沒有。就因為這樣,話說主考官歐陽脩讀完蘇軾的卷子後,連呼妙文,立時就想取為第一。方提筆欲圈,心中忽閃一念:這麼優秀的答卷,十有八九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為,若將其圈為第一,恐遭非議。
於是轉手就給了個第二,蘇軾就這樣與狀元郎失之交臂。
深受歐陽脩喜愛,大宋開國百年第一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蘇軾雖錯失第一,卻也因此給歐陽脩留下了深刻印象。
試卷解封後,歐陽老師立即對他另眼以待,並抑制不住欣賞之情發了文:「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還標註了很多同事;後來讀到蘇軾的《謝歐陽內翰書》之後,更是感慨連連:讀蘇軾來信,竟喜極汗下,果然後生可畏,老夫當讓出一條路,讓年輕人出人頭地。
不僅如此,歐陽脩還曾對自己的兒子說:「再過三十年,不會再有人提起你老爹的名字啦。」意思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到時自己已被蘇軾拍倒在沙灘上了。
其實不用三十年,被當代文壇領袖如此讚譽,蘇軾在科考後就紅遍京師。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四川小伙子,華麗轉身成為北宋文壇上的一匹強力黑馬,從此每有新作必上暢銷榜──歐陽老師每篇必按讚,還留言說每讀到他的文章都會開心一整天;皇帝的侍從也說,只要皇上在吃飯中途放下筷子,必定是在讀蘇軾的奏表。
然而,蘇軾的科考戰績,並不止於此。三年後,他和弟弟蘇轍又一同挑戰難度最高的制舉考試──由皇帝特別下詔,並親自主持的特科招考,選出來的那絕對都是人中之龍。在兩宋三百年歷史中,考中制舉者僅四十一人,而考中進士的有四萬多名,相差一千倍,含金量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在這次考試中,蘇軾再一次震驚世人,破天荒地取得了第三等的好成績!
各位讀者們,你們有所不知,這個級別的考試,一二等純屬虛設,整個宋朝都沒人考中過。事實上就連三等,大宋開國一百年來,在蘇軾之前也僅一人曾獲此殊榮,而且所考的科目還與蘇軾不同。所以,在這一次的制舉科目中,蘇軾是響噹噹的全國第一兼開國第一。蘇轍比哥哥差了點,得了第四等(蘇轍表示:哎,沒辦法,有這麼個才華洋溢的哥哥,也只能一輩子活在他的陰影裡了)。
據說殿試之後,宋仁宗興沖沖地跑回宮中,對皇后說:「朕今天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
不得不說,做皇帝的,果然看人就是準。後來蘇轍最高官至門下侍郎,相當於副宰相,而蘇軾也曾距宰相之位僅一步之遙而已。
政治失意,卻造就文學高峰──《飲湖上初晴後雨》、《水調歌頭》
那麼,問題來了:蘇軾才華滿腹,又被皇帝看好,為什麼終究沒能做到宰相呢(同屆考生中可是出了一打宰相)?哎,總歸一句話,都是「口無遮攔」惹的禍。
熙寧二年(一○六九年),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開始啟動,北宋新舊黨爭也自此拉開序幕。
蘇軾認為變法應徐徐圖之,不該急躁冒進,所以一開始他站在保守派這邊。但很快保守派集體遭到排擠,歐陽脩退隱林泉,不久辭世;司馬光則閉門不出,埋頭撰寫《資治通鑑》。蘇軾執著地上了幾篇言辭犀利的萬字奏章後,發現勢難挽回,於是也自請外調,選擇到地方上發光發熱。
從這個階段開始,文人身上亙古不變的規律,開始在蘇軾身上顯現:每每政治失意時,便也是文學創作佳篇翻飛的巔峰時刻。
任杭州通判期間,他寫出了那首膾炙人口、「遂成為西湖定評」的經典七絕: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此詩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首句寫晴日映照下的瀲灩湖波,次句寫煙雨籠罩下的靄靄群山,後兩句則略貌取神,以西施喻西湖,空靈貼切,堪稱妙手偶得的神來之筆。
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他初試「豪放詞風」便出手不凡: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上片寫出獵的雄姿,蘇軾左手牽黃犬,右臂架蒼鷹,隨從的將士也是個個錦帽貂裘的行獵裝束,千騎同奔,平岡馳騁。為報答傾城前來圍觀的百姓們,我一定要像三國的孫權那樣,親自彎弓射虎!
酒酣之後,詞人胸膽開闊,興致益濃,雖鬢邊已有白髮,卻依然胸懷壯志。漢文帝時,雲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誇大軍功,獲罪削職,後來文帝又派馮唐持符節去赦免了魏尚。蘇軾借此表示,如果朝廷也能派我到邊疆抗敵,我定會挽弓如滿月,將侵擾大宋的西夏和遼國打敗!
而在這期間的某個中秋,他因思念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歡飲達旦,才情爆發,大醉中寫下那闋絕唱古今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全篇皆佳句,上片凌空而起,由實入虛,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波瀾層疊,自虛轉實,以月圓襯托離別。整首詞既道出了對人間悲歡離合的無奈,又展現了對宇宙人生的哲思追尋。前半段極具李白的瀟灑仙逸之姿,結尾處卻又回歸煙火俗世的溫馨祝福。
千百年來,激賞者無數。其中,尤以宋人胡仔《苕溪漁飲叢話》中的評價最具代表性:「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不過,當時的蘇軾,不僅是個大刀闊斧的文學改革者,更是個身在地方而心憂天下的赤誠人臣。
在他筆下,除了這些歌唱人生感慨的千古大作,更有不少針砭時弊、不寫不快的「政治吐槽詩」。比如諷刺新法與民爭時,他寫了「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意指新法手續繁雜,農民們為了辦理這些貸款手續,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時間耗在城裡,耽誤了生產勞動,孩子們倒是因此都有城裡口音了;針對朝廷壟斷鹽業,鹽價過高,導致山民長期淡食,他寫了「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只不過蘇軾萬萬不會想到,這些為民呼號的隨手之作,卻差點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作者簡介|周公子
周然雪,人稱周公子,「周公子愛讀書」微信公眾號主理人。唐詩宋詞發燒友,故事講述愛好者。自小沉迷詩詞之美,堅信文史學習可以很有趣。立志以學術性與趣味性兼具的形式科普詩詞背後的人物故事、歷史知識,希望用自己的筆觸走進一個個古人的心靈世界,還原詩詞背後恆久動人的悲歡離合與人生況味。他的文章考據嚴謹,落筆風趣,獨特的文風受到眾多讀者的追捧。出版有《每天追一齣大唐詩人穿越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