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不買,更待何時!高盛看好中國經濟,發表「買進中國股票的十大理由」

(美聯社)

中國央行9月24日宣布降息、同時推出重大刺激計劃,引發中國股市強勢反彈,並且被《華爾街日報》稱為「中國股市歷史上最強勁、最集中的大漲行情之一」。這波慶祝行情究竟是曇花一現、或是歷史拐點,已經成為許多分析師爭論的話題。高盛策略師則認為「中國股市這波漲勢可能還有後勁」,甚至列出「看漲中國股市的十大理由」,被中國投資人視為「牛市旗手」。

高盛策略師表示,如果中國股市最近的大漲與新冠期間或2008年金融危機後刺激措施推動的漲勢,兩者存在相似之處,那麼本輪漲勢可能還有「後勁」。高盛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Kinger Lau)為首的高盛分析師認為,如果中國繼續實施刺激政策,中國股市本輪漲勢很可能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同年11月9日推出規模人民幣4兆的刺激計劃,MSCI中國本地價格指數(MSCI China Local Price index)因此在277天內上漲了147%;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央行也推出多項刺激措施,MSCI中國本地價格指數在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的240天內飆升了84%。

劉勁津指出,中國歷次刺激政策帶來的重新定價,股市漲幅很少止步於30%,持續時間則在150天以上,這中國股市這波上漲僅有20天不到,「過去短短兩週,中國股市大漲30%那些專注中國市場者上了一課,要是他們對中國政策過於悲觀、偏離實際走勢太多,可能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劉勁津更發表了一篇名為《不是此時,更待何時?買進中國股票的10個理由》(If not now,when? 10 reasons to buy China equity)的報告,展現出對中國股市的樂觀態度。並提出了十大買入中國股票的理由:

一、刺激政策已攤牌

自9月24日以來,包括貨幣寬鬆、財政刺激、支持房地產市場和刺激股市等關鍵政策相繼亮相,其規模和廣度被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市場反應熱烈

與過去幾年相比,中國政府這次的政策刺激更加有力、甚至超出投資者的預期。中國似乎從以往側重供給面的措施轉向關注需求面,顯示決策層正在採取更有效的措施來解決結構性問題。

三、不要與央行作對

從技術上講,這些刺激計劃並不是量化寬鬆(QE)措施,但它們讓市場參與者利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重新部署所得資金,有助於恢復市場流動性,提振股票需求。

四、 政策大轉彎帶來的漲幅很少低於30%

MSCI中國過去20年實現了25次20%以上的漲幅,其中4次是由政策或市場預期引發的牛市,平均產生了85%的回報,持續了218個交易日。

五、日本的啟示

借鏡日本的經驗,即使在長期熊市中,也可能出現強勁的上漲行情:從1989年到2003年,日本股市暴跌了73%,但期間經歷兩輪明顯的熊市反彈(1992至1996年和1998至2000),而這兩次反彈都是因為政策預期的重新定價所致。

六、中國股票依然便宜

與全球主要股市相比,中國股市的估值仍有顯著折價,與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不含中國)的基準股指相比分別低了40%和15%。從預期市盈率與盈利增長比率(PEG)來看,中國海外股票和A股分別為0.9和1.1,發達市場為1.5、新興市場(不含中國)為1.2。

七、FOMO情緒高漲,外資持續回流

這波漲勢可以看出投資者FOMO情緒上升、國內散戶參與度提高、南向資金持續流入。不過對沖基金和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持股仍低於近年高峰,已開發市場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悲觀情緒導致他們多數退出。

八、利潤前景適度改善

高盛已將2024年和2025年MSCI中國的每股盈餘(EPS)成長預測分別提高了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均達到12%。

九、聯準會的影響

聯準會在9月出人意料地降息50個基點(而且應該還會繼續降息),這為中國的刺激政策提供更多空間。由於美債殖利率處於近年低點,中國央行的寬鬆決策應該在利差和對雙邊匯率影響的背景下,受到聯準會政策的限制更少。

身為全球第二大股市,中國股市在全球投資人的投資組合中仍將佔有一席之地,投資人不該過於悲觀,錯過這次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