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放下/情緒釋放?」、「放下/情緒釋放可以為我做什麼?」我想這是許多人會想問的問題。
「我想要賺很多錢!」
「我想要找個正妹當女朋友!」
「我想要嫁個好老公!」
「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很紅的藝人!」
「我想要有個健康的身體!」
沒有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是沒有痛苦與創傷的。而這些存在於我們過去人生中的種種苦難,通常是來自於每一個人的欲望。這些無窮的欲望充斥在人們的內心,就好比一個被裝滿的杯子。當內心渴求的念頭林立,就像杯子裡的水是滿的時候,無法再裝下任何的東西,看似毫不匱乏。但毫不匱乏的前提是,這些東西是你真正需要的。
很簡單,把杯子裡的水倒掉,整個空間清出來之後,就能重新容納更多東西了。
當你生命中出現了你所不想要的事件、痛苦與創傷,並且讓它們所帶來的情緒佔滿你整個思緒,它們會化為實相,讓你心生煩惱、痛苦,甚至影響你的生活時,我們就會需要把它給放下與釋放。
放下除了可以消除並且釋放當下的負面情緒之外,你的心中也變得開放; 當內心可以重新容納更多東西時,也就代表生命中有更多嶄新的創造與可能性。
什麼是放下?
在我的經驗裡,很多人一聽到「放下」,就會不由自主皺起眉頭。甚至有人跟我說,在他截至目前為止的生命裡,凡是要做到「放下」的事情,一定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痛苦大事 ; 而會選擇「放下」它,則是代表自己輸給了自己的意志力。
很多人不了解,「放下」與「放棄」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情。
「放下」是透過情緒釋放之後,得到心態上的昇華,藉由放下我們不需要的,可以讓我們開啟更高的心靈層次,變得更開心、更喜悅,而且事情發展往往會變得更順利。
「放棄」則是完全相反。放棄的是自己與希望。人們會因為充滿種種的負面情緒,而把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淵,事情反而變得更糟糕。
當然,你會注意到本篇內容,或多或少是因為,你也曾遭遇過不開心或痛苦的事情,因而想要改變現狀,尋找讓自己變得更快樂、可以解脫煩惱、讓自己更自在的方法。
猶記得小時候玩任天堂紅白機的超級瑪莉兄弟,可以一路破關來到第八關。玩過這個遊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第八關跟前面的七關比起來,難度提高很多。我努力嘗試了很多天,仍無法突破第八關。當時的我雖然不服氣,但決定先休息,選擇在不急躁的情緒下去破解遊戲關卡。
當時如果我選擇就此放棄,那麼就沒辦法享受到後續破關的快感了。現在想起來,這是我有記憶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放下所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曾仔細回顧自己的人生,你會發現,其實你也曾有過許多放下的經驗。
通常,你會很自然地選擇放下,那是一種對某些事情自然釋懷的心境,亦是一種坦然、無牽掛,更是一種明朗的豁達。
一般人常見的例子,莫過於當下要找個東西卻遍尋不著,若先放下懸在心裡的焦躁情緒,過不久,想找的東西就會自動冒出來了。
因為痛苦而需要放下?
放下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但為何簡單的東西,會容易跟痛苦聯想在一起呢?在此我可以舉一些例子:
很多人的觀念都認為「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的孟子名言是這麼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現今社會,很多人一直過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日子,但並沒有被降到所謂的「大任」。在這個景氣不好,低薪又到處是責任制、甚至是無薪假的時代,我們要的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工作,不過只是求個溫飽而已,但是怎麼這麼難呢?
試問大家,抱持著「吃苦當吃補」,這樣信念的人生真的有比較好嗎?這些信念對某些人來說或許都是對的,但這僅僅反映出真相的一小部分。每個人都想變好,但其實很多人的潛意識卻是認為自己不值得變好;更多的是,很多人害怕改變,並且抗拒改變。
我們都知道生病會讓人不舒服,但是你可曾想過,病不會好,或許是內心想藉由它來得到其他的好處?回想一下,從小到大,當我們感冒或身體不適時,就可以請假不上班或上學,甚至生病時,會更加得到父母或親人更多的關愛。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在《歇斯底里症研究》一書曾指出:「我在治療時,得先克服病患根本不想承認病因的心態。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克服抗拒』成了治療的關鍵所在。」
當一個人從生病中得到的好處(關愛、休養、放假)多過生病本身的壞處時,人在無意識中會努力的讓自己維持在生病的狀態,以換取既得利益。佛洛依德對這方面做了許多臨床研究,他發現有許多的病人會在無意識中不想讓身體恢復健康,甚至以此來證明醫師的治療是無效的。想當然爾,病真的就不會好轉了。
我有一個朋友,數年前她的丈夫得了肝癌,腫瘤四公分大。她花了兩年的時間,無微不至的陪伴與照顧,遵循很多自然醫學的方法來調理丈夫的身體,腫瘤終於縮小到一點多公分。這也開啟了她對自然醫學的興趣,於是她很高興地跑到加拿大自然醫學院實習,成為我的學妹。
學妹打從心裡喜歡上自然醫學,她決定在取得自然醫學醫師資格之後,就留在加拿大行醫。就在這時候,他丈夫的腫瘤突然又增大到四公分了,她不得不打消留在加拿大行醫的念頭,乖乖回台灣照顧丈夫。
這就是一個「不想改變」或是「抗拒改變」的例子。當你出現抗拒的時候,放下,就會變成是痛苦的了。
但是你知道嗎?有更多時候,我們甚至是在逼自己放下。
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我們告訴自己不要計較,讓一切事情就此打住。你可能會強迫自己而下了一個決定,讓自己不再思考某一個問題,假裝那些不愉快不曾存在。
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放下。如果你強迫自己下了這樣的決定,但你的內在一樣會產生抗拒,壓力也隨之增加。
當你強迫自己去改變一個外在行為,卻忽視內在情緒時,你會發現,這只會讓情緒變得更糟糕。因為,這不過是自我壓抑罷了。
原因歸咎於「正面思考」這件事。違反自己內心的正面思考是無效的!
我認為,只有當你內外合一的放下,你才能整體往你想要的正面方向前進。
何不就讓人生順著流走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變化是如此迅速,步調是如此緊湊,往往一眨眼,就可能會發生風雲變色的大事。習於這種步調的我們,唯恐會落於人後,往往更加力爭上游。
我們都以為,社會競爭激烈、充滿變化,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掙扎、逆流而上,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整天都很順遂的那種平靜的感覺呢?
發揮想像力感覺一下:當你整個人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做了對的事,一切愉快極了。那麼,再回頭來想想庸庸碌碌的「平凡人」的一天,你想要哪一種呢?
所以,說穿了我們都被所謂的「群體意識」所迷惑,把社會的病態視為常規,不知不覺地構成了對生命之流的阻礙,每一天都活在抗拒自己內心深層的渴望之中。
若你現在處於上述狀況,我會建議你先緩一緩,去順從你內心真正的呼喚。其實,人生應該是順著生命之流、放鬆行進就好了。
也許你會發現,當你懂得放鬆,容許生命的自然流動,就會得到真正想要的一切;你會認知到,自己所渴望的其實早已擁有,只是自己未曾覺察而已。
作者介紹|王永憲(佑驊)
在自然醫學之路上,發現「情緒」才是萬病之源,進而一頭哉入身心靈的全人療癒領域,醉心於身心靈成長研究與教學。最後,成功將所學專業與身心靈整合,讓「心病還需心藥醫」不僅是一個論點,更能落實在生活中徹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