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App被中國監管機構勒令下架,事件在過去這個週末持續發酵。本週二(7月6日),美國股市開盤後,一路暴跌,一度跌幅達到25%左右,收盤時跌幅19.58%,上市當天的漲幅盡數蒸發。
滴滴出行被網路安全審查的消息傳出後,已有美國律所表示將發起集體訴訟。
分析人士當時向BBC中文表示,訴訟一方面要看滴滴有沒有充分披露風險,另一個關鍵點是,股價能否穩住,如果沒有暴跌,很難說帶給投資者實際損失。
但目前,隨著事件發酵,滴滴股價跌幅已從5%,擴大到20%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三家美國律所宣佈介入。美國股東權益律師事務所(Labaton Sucharow LLP)在滴滴出行被審查後,就宣佈將展開調查。
隨著App被下架,停止用戶註冊,另外兩家美國律師事務所—羅森(Rosen)和夏爾(Schall)律師事務所分別宣佈展開調查,他們認為滴滴潛在披露了誤導性訊息。
與此同時,緊隨滴滴腳步,被中國網信辦審查的滿幫和BOSS直聘,分別下跌6.68%和15.95%。
滴滴出行上市不到48個小時就被審查,令輿論嘩然。
路透社援引滴滴的一份聲明稱,「在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之前,滴滴對網信辦分別於7月2日和7月4日宣佈網路安全審查和暫停中國新用戶註冊,以及將滴滴出行從中國的應用程式商店下架的決定一無所知。」
「滴滴『一無所知』是應對美國投資人集體訴訟的基礎,假設明知要被審查而不說,問題就大了。令人疑惑的是,滴滴在六月上旬遞交招股書後,上市的事情就已經人盡皆知,如果監管真想查,為何不像去年螞蟻集團一樣,及時叫停?而是要等到上市後?」一位於香港從事金融行業的分析人士向BBC中文表示。
路透社也援引一位在IPO中分到股票的基金投資者稱,滴滴剛剛IPO,就出現了網信辦的消息,這很奇怪,也很令人意外。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撰文稱,建議以後平台型經濟公司境外上市,都必須進行訊息安全審查。訊息安全,涉及國家安全。證監會和國家網信辦要聯動起來。
具有官方背景的《環球時報》在週日(7月4日)晚也評論稱,決不能讓任何一家網路巨頭成為比國家掌握還詳細的中國人個人訊息的超級數據庫,更不能給它們對那些數據的隨意使用權。
「尤其是像滴滴出行這樣的公司,它在美國上市,其排第一第二的股東都是外國公司,國家對它的訊息安全監管更需要是嚴格的,這既是維護個人訊息安全,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環球時報》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一篇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網六年前刊登的文章被翻出來,用以佐證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該文為新華社與滴滴媒體研究院合作,通過大數據分析而窺探出各國家部委的行為舉動。比如,根據數據分析出加班最狠的是國土資源部,而當週,國土資源部第三批巡視工作啟動,八大督導組督戰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能整合等重大活動;再比如,文中說,通過數據分析公安部24小時無休,再與當週公安部在新聞上的亮點不斷相聯繫。
滴滴出行總裁柳青。滴滴成立九年,燒錢很多,融資超過20輪,很多知名機構都參與,所以急需上市,投資人可以獲利退出。
對此,路透社評論,試想如果六年前的大數據匯總都能大致勾勒出國家部委的工作,那麼眼下中國高度重視國家總體安全,大數據的運用與分析就顯得更為重要。
安邦智庫在發給BBC中文的分析郵件中稱,所謂「數據安全」,這並不是問題的核心,滴滴也解釋了數據中心在中國,核心原因還是「地緣政治」。經過了近幾年的博弈之後,中美關係逐步進入了大國地緣政治博弈階段,「國家利益」開始成為兩國關係中的重要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上市與否、在哪裡上市,現在被賦予了『國家利益』色彩,關係到中美競爭。網信辦接連發出整頓要求,顯示出一種可能性—國內的核心圈不想依賴美國。如果這種看法成立,今後凡是涉及到重要領域、對美國資本市場和技術有顯著依賴的投資案例,都不會得到明顯的祝福。」安邦智庫分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外媒稱「一帶一路戰略正引發地緣政治緊張」的評論做出反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
他說:「中方將繼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入推進與沿線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12月25日,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登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正在製造地緣政治壓力,一些國家越來越擔心會變得過度依賴中國。陸慷就此回答了記者的有關提問。
陸慷說:「中國沒有什麼所謂的謀求勢力範圍的地緣戰略意圖,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
他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兩年多來,已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態積極,很多國家與中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簽署了合作協議或達成對接共識,「反映出一帶一路契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順應了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這一倡議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受到印尼、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及非洲等一批國家的歡迎,同時在國際上也引發了一些質疑和爭議。
有中國學者指出,從全球地理經濟版圖看,「一帶一路」貫穿歐亞非大陸,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佔全球的63%和29%,沿線國家大多數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增長潛力巨大。此外,一帶一路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結構。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一帶一路」的六大經濟走廊和海上重要港口建設都強調交通大項目建設。
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十個月,中國對外投資額同比增長16.3%,至952億美元;其中,「一帶一路」相關投資同比增長36.7%,至 131.7億美元。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個國家新承攬對外承包工程項目2677個,新簽契約金額645.5億美元,佔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契約金額的43.3%。
(編譯/責編:立行)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0516-085032 | Branch: main | SiteEnv: web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