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政專欄:海洋東亞中的香港與台灣

香港反送中事件風波未平,頻傳暴力鎮壓事件,如今港人「光復香港」的認同,似乎與當初「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相互呼應。圖為香港維多利亞公園18日舉行反送中和平示威活動。(資料照,AP)

一次又一次的高強度國家暴力鎮壓,正在壓鑄出港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香港認同。這與蔣渭水的「台人有不可同化之特殊情事」,有著歷史與地緣政治經濟學的類似性。

用肉身承受塑膠子彈,催淚瓦斯的味道成為生活的日常,在「雨傘運動」之後,六月九日之後的香港社會,集體走過一波接一波更劇烈的鎮壓,向世人宣告,香港人有中國政府不能侵奪的自主性,這簡直是蔣渭水對日本殖民政府說:「台人有不可同化之特殊情事」的翻版!

港台承襲的中國性格與殖民性格

如果我們從一個長期歷史階段來看,香港其實與台灣有著類似的世界體系結構性位置。兩個地方都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與英國等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帝國,展開亞洲殖民過程的關鍵性據點。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則一起被納入東亞四小龍的資本主義陣營中,展開高速的經濟成長。

做為亞洲大陸商品、資金與人力的進出節點,這兩個地方主流的漢人社會,讓歐美國家認為他們充滿著「中國性格」(Chineseness),也讓今天充滿中國情懷的人,認定他們是「花果飄零之中華兒女」,比東南亞「華僑」還「中國人」。不過,弔詭的是,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台灣幾經波折最後成為日本殖民地。這兩個地方的現代性(modernity),也就是現代資本主義與司法治理,卻是在殖民地政府手中完成的。這構成香港與台灣的複雜歷史性格。

今日為世人所稱羨的經濟進步、專業法治與政治民主,其實源自殖民統治的遺產(colonial legacy),「中國性格」不但無助於現代性的成長,而且正不斷威脅這兩個地方的現代性開展。中國政府趁「中國崛起」的旋風,鼓吹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希望這兩個過去帝國邊陲的化外之地,能欣然共組大中華圈(Greater China Circle)。

反送中示威群眾揮舞英國殖民時期的港英旗(AP)
香港及台灣的經濟進步、專業法治與政治民主,其實源自殖民背景。圖為反送中示威群眾揮舞英國殖民時期的港英旗。(資料照,AP)

紅色巨星擴張中的港台認同

可惜港台人民都不怎麼愛這個中國夢。這是因為在過去一百多年來,即使繼承濃厚的「中國性格」,但港人與台人對自身捲入世界體系的歷史過程,以及在地現代性的建構,早已跟中華本土(China Proper)的天朝史觀愈離愈遠。

在進入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過程中,港台兩地是西方人、東南亞(一個西方帝國主義給的稱呼)人、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來來去去,相互貿易、爭奪、殘殺,但也相互通婚的歷史舞台。好或壞,港台人民其實是活在「海洋東亞」(Maritime East Asia)的歷史熔爐之中。相較之下,中華帝國則是在通商口岸畫定租界,把蠻夷勢力當成非洲豬瘟一樣,隔絕於帝國禮教之外。

如今中國崛起,中共政府利用手上充裕的資本,強力滲透世界各國的政治社會與公民社會,「說好中國故事」。港台成為這個「紅色巨星」往外擴張、吞噬周圍行星的第一線戰場。 (相關報導: 新新聞》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動搖,北京扶植深圳取代? 更多文章

與西藏或新疆鎮壓不同,港台兩地所處的「海洋東亞」地緣政治、經濟條件複雜許多。台灣有獨立的軍隊,通行各國的護照,全世界排名前二十名的經濟體,也受到日本與美國這兩個東亞強權的支持。就內部而言,從殖民地開始到戰後的民主抗爭,最後產生定期選舉、政黨競爭、言論自由,乃至於多元價值的出頭。

中國壓迫新疆維吾爾人(AP)
香港與台灣的地緣政治、經濟條件ㄒ複雜許多,與中國對西藏、新疆的鎮壓不同。(資料照,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