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了蔡英文520空心無文毫無政績可以言宣的周年講話,連國際媒體BBC也應和認為,蔡英文治國能力的確必須受到最嚴厲挑戰;但整個臺灣社會也同時無端驚覺:「臺灣經濟骨鬆症」似乎已正跨越臨界點,處於總體大迸發危殆紅線,2021年臺灣經濟危殆矣。
水電齊斷的「五缺禍根」癌腫症正在惡性擴散
就在蔡英文橫奪繼續他超威權偽帝制掌政的周年時刻,已經累積惡化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臺灣經濟骨鬆症」癥候群癥象,因為Covid-19疫情逆轉劣化促動,已經具體而微地顯現於臺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1. 經濟投入要素全面缺短的「五缺禍根」,今天水電齊缺對民生經濟及產業經濟的震撼衝擊,祇是一個開始,另三缺連鎖爆的時日,也將不會太久;
2. 基礎建設落後,已讓臺灣經濟成長發展,根本無法擺脫「中等所得陷阱」魔咒糾纏,臺灣經濟再也無法升級上去了;
3. 經濟支柱骨幹產業系列群減縮萎退,臺灣已漸漸實質喪失打全球市場競爭戰的本錢與能耐了;
4. 數位內容產業闕陋蒼白,十多年來早已斷送了臺灣可以「前列群站以上邁進數位經濟、智慧經濟及萬物聯網經濟社會」的先機;
5. 產業科技應用與民生福祉關聯經濟根本脫軌,無益於對國民經濟貢獻,更加使得臺灣僅有的有限內需市場,發揮不了該有的規模經濟性與範疇經濟性;
6. 政府與民間前瞻性人才資本投資開發全面虛無化,不啻捻熄了整體國家社會未來成長發展進步的任何可能機遇。
經國先生啟動世界級的臺灣公共基礎建設
在諸多的「臺灣經濟骨鬆症」癥兆中,最值得聚焦檢視的最基礎也最根本變項,無非正是「基礎建設的嚴重不足與落後」。
基礎建設的積極前瞻充分,曾經是擔綱「臺灣經濟奇蹟」的頭號燃燈人與地基。自1955年7月蔣經國先生首度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翌年兼代退輔會主任委員,大力推動臺灣高速公路系統建設為蒿矢,開啟了臺灣擴大及深化基礎建設浪潮。直到1988年1月13日經國先生逝世的足足33年時間,臺灣公共基礎建設支出,一直都高占GDP份額的35%以上,占政府年度總預算公共歲出金額的65%。
至少在論者個人實際從公的驗證認知,在孫運璿先生擔任閣揆的任期內,每一年度公共基礎建設歲出總金額,總在6,500億元到9,000億元之間;此與今天,年度公共基礎建設總被壓縮到祇有一、兩千億元水準,的確落差極大。
李登輝陳水扁造成臺灣公共基礎建設零碎化
自此之後,臺灣再也見不到有任何足可以稱得上「國家級」公共基礎建設計畫,當然更看不到有任何可以端得上世界舞台的公共基礎建設計畫,自此亦可想見,臺灣再也見不到國際性資本或國際團隊還會熱情來臺灣「參與競爭國際標」了,益發讓臺灣的國際能見度黯淡褪色,也斷送了臺灣持續「國際接軌」機遇。
此一同時,臺灣公共基礎建設支出GDP占比則已急遽萎退到個位數7%以下,占政府歲出預算比例再也難得見到有孫運璿時代的35%份額蹤跡了;尤有甚者,特別是2000年後,祇要有任何年度公共基礎建設預算其能超過2,500億元者,就已經會被主管官員拿來盛稱是「近十數年最高公共基礎建設預算支出」年份。
在李登輝指導下「政府採購法」實施,乃至陳水扁掌政鎖國之後,公共基礎建設事項開始進入「瑣碎零散化」,「院長級建設裂化為部長級建設乃至局長級組長級建設」。(新新聞資料照)
衡量國家先進性與未來性的雙元指標
所以過去這廿年間,在臺灣已經極其難得可以再看得到類似當年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任何「國家級」公共基礎建設事項的出現了,更遑論有類近於經國先生創導十大建設雄心魄力的「世界級」建設項目跟得上來。
今天在歐洲先進國家之間,早就已經有了一個「用公共基礎建設態勢狀況」來衡量「國家先進性與未來性」,即國家經濟未來升級進步潛勢能耐的論述指標:當一個國家年度公共基礎建設的GDP占比,連續十年以上都能夠超過20%,則各該國家的經濟發展成長速度,必然會領先前茅於全世界所有其他國家,且其在科技及產業經濟的創新性與創導力,都將遠遠凌越於其他任何國家。
今天在全世界格局中,最新近也最鮮明亮麗的例證,正就是「中國崛起」。
基建狂魔成就了中國第一工程霸權地位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的第十年開始,以創造更大更廣內需市場為政策願景目標,每年度公共基礎建設的GDP占比,幾乎全數高達22%以上,已然是全世界最高占比國家;對照來看,同一時間的臺灣政經情勢,正是社會仇富反商民粹最張揚、綠衛兵極囂張階段,也正是臺灣年度政府總預算案匡列歲計公共基礎建設支出,遽降劇減階段,難怪兩岸經濟國力對比,出現了升降態勢截然相互對換新格局;中國改革開放前期與後期的兩岸經濟依賴態勢根本就是截然不同,先是中國依賴臺灣拉動,近十數年,則是臺灣對內對外經濟都越來越高程度一面倒依賴中國。
正因為中國每年度公共基礎建設GDP占比悉皆高達22%以上,所以也就理所當然地成就了當今之世中國「全世界基建狂魔」的盛名。
中國比肩超越美國霸權的立基根柢
在箇中,最典範也最彰著的是: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與高速公路網基礎建設,已然讓中國能夠短時間順利快速達標的超世界級《脫貧計畫》及快速擴張之中的《一帶一路倡議》,實質加速了中國之能夠大步邁向足可比肩,甚至於很快超越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領袖國家」地步。
從國際發展經濟學觀點,要盤點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能耐」,必須同時檢視各該國家「硬體經濟基建」(hardware economic infrastructure)及「軟體經濟基建」(software economic infrastructure)或即所謂「體制經濟基建」(institutional economic infrastructure)。以中國崛起為例,則事實上其真正能夠兼籌並顧硬體與軟體基建。
臺灣將持續困頓於「中等所得陷阱」泥淖
而在臺灣經濟經驗中,經國先生所一手帶起來足以創出臺灣經濟奇蹟的,無非都是「硬體經濟基建」領域範疇為限,這也當然會高度囿限了臺灣經濟發展成長。
尤其是在邁向廿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數位經濟時代之時,軟體服務業經濟無法及時迎頭趕得上,以致臺灣經濟社會立即困頓於「中等所得陷阱」泥淖之中,一直無法自拔。
從這次蔡英文520毫無政績可言的空心無文講話中,也可以非常明確感知到,在綠色執政期間 (據綠專家預言:綠色應該還可以持續執政30年!),則現行臺灣存在的「公共基礎建設落後」情事,勢必在未來30年,毫無改善改進之可能,也就是說,30年內的「臺灣經濟骨鬆症」,祇會益發向下惡化;而當這種可預見格局趨勢,根本無法期待在僵直「意識形態治國」思維之下,會有所轉寰改變;則不出一年以上時間,臺灣經濟泡沫化危殆性,必將緊逼每個臺灣人眼前而至了。
臺灣製造業部門的凋零與空洞化危機
製造業的三十年凋零與空洞化,是臺灣經濟骨鬆症另外一大顯象的關鍵病癥。
臺灣七十五年經濟發展驗證中,1950年代中期直到1970年代「國際水準以上」的公共基礎建設努力,造就了臺灣1960年代直到1990年代「良好投資營商條件」的沃土嘉壤環境,尤更能配合上嚴家淦先生畢生努力推動三回合「獎勵投資條例」的制度經濟基建偉構,而致使臺灣製造業產業經濟部門,得以極高效蓬勃發展,並順利達致全球化願景。
祇可惜,「獎勵投資條例」在進入1990年代後段,在李登輝鼓吹仇富反商民粹治國氛圍下,慘遭社會主義經濟學派財稅學者立意強力杯葛反對下,被廢除了。
一旦失去了「投資獎勵」的優遇地位,製造業在臺灣當然徹頭徹尾失勢了,國內外對臺灣製造業部門的投資興趣與力道,乃極其自然地,急遽衰減,國家經濟吸引力亦告銳降;其結果,當然讓整個製造業部門,既等不到外資進來也看不到本土資金的眷顧,當然也就更會加速度傾向於「外移他遷」,另覓可適成長發展的「蜜與奶之地」落點立戶而去;其中,尤以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為最大宗,固然也有少數大廠基於「親近目標市場」而進入先進經濟社會蹲點致遠。這一發展趨勢,當然也就極其嚴肅亦極其嚴重地肇致臺灣製造業經濟部門全面空洞化。
拜登超級基建計畫就祇為維繫經濟霸權
製造業空洞化臺灣經濟國力的斲傷的確極其嚴重;特別是環顧全球經濟大國,在進入廿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全球化時代,有越來越爭相重視製造業經濟時刻。
直到今天,製造業對於全世界所有經濟強權國家而言,依然是強國霸權國力撐持的絕對必然必要支柱;其凡製造業的國家GDP占比不到20%國家,在全世界格局中,勢必被視為是「太軟太弱國家」,祇夠格成為強權經濟的附庸國家。
無論是川普抑或當今拜登政權,都那麼在乎中國製造業可能超越美國的挑戰,主要正是立基於這項全球最夯熱的「大國博弈」論述。
今天美國拜登總統大手筆開出2.3兆美元追趕中國水準的超級「基建計畫」,固然可說是歐巴馬論述的延伸,乃至於祇是企圖要讓美國經濟國力「從根救起」,但這一計畫,卻已顯然全面性引起全世界經濟社會的一致正視與積極參考借鏡。
從萬柱擎天多系列產業群到祇剩神山孤柱一枝春
從1960年代直到1990年代的三十年「臺灣製造業蓬勃發展期」,是一個臺灣全民全面自主鼓舞而起的「臺灣多元產業多元發展期」,這三十年間,在要素條件貧瘠的臺灣島上,至少出現了石化系列產業、紡織系列產業、食品系列產業、橡塑膠系列產業、鋼鐵系列產業、金屬加工系列產業、混合金屬系列產業、非鐵金屬系列產業、機械精機系列產業、有機無機化學品系列產業、化工原材料系列產業、紙業系列產業、車輛系列產業、電子電機系列產業等支柱產業群;更重要的是,這些系列產業,幾乎都可以明列出「百強千大」廠商企業來。
臺灣製造業產業經濟部門就在如此「萬柱擎天、眾聲歡唱」全方位繁榮格局中,撐起了「臺灣經濟奇蹟」的世界級盛望;但是,卻在李登輝民粹政治至上及隨後陳水扁鎖國政策的意識形態蹂躪之下,臺灣社會氛圍,由「實業經濟致富至上」轉為「仇富反商情結至上」的惡劣新態勢,臺灣既有充滿生機蓬勃的製造業榮景,乃因此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旦夕化為烏有,馴至已然根本不復存在,製造業在臺灣的凋零與淡出,即使在可預見的未來,亦將是絕對之必然。
「臺灣經濟骨鬆症」全面潰決為期不遠
自2010年之後,臺灣經濟基本生態,已經幻化為:唯一祇能憑靠「鎮國神山」一家企業「孤柱獨撐全局」的新格局;臺灣製造業經濟已經事實由70、80年代的萬人齊聲合唱團,變成「一人曲高單聲獨唱清平調」局面,令人倍感憂戚傷心。
可是在臺灣,今天偽帝制蔡英文依然還在一味堅持「仇富反商」民粹治國理念,一味堅持唯意識形態治國至上論;臺灣製造業之凋零與空洞化,在可預見未來,祇會更趨嚴重,甚至於終必泡沫破滅。
另外,幾乎已成為今日臺灣「全民共識」的「五缺之害」,也就是「經濟投入要素全面性缺短」問題,乃至於,「前瞻性人才資本投資開發全面虛無化」以及「數位內容產業闕陋蒼白」之問題,就在當家主政者既無能又無遠識的侷限下,亦必都將更趨嚴重腫瘤化與惡劣化。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