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體量太大,即便攻打台灣西方也不敢制裁?專家:那不一定,美國有可能出兵干預

(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星期五(3月18日)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就俄烏戰爭進行討論,中國在此次戰爭中的所承擔責任和代價至今仍不明朗。有歷史學者指出,由於緊密的經貿聯繫,如果中國犯台,西方可能不會對北京施加像對莫斯科那樣的大規模經濟制裁。但多位中國專家表示,美國屆時將做出不僅局限於經濟領域的有力回應。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週四表示,美國擔心中國正在考慮直接向俄羅斯援助軍事設備。拜登星期五會向習近平表明,中國會為支持烏克蘭入侵的行動承擔責任,「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施加代價。」

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印太政策研究員邁克·索博利克(Michael Sobolik)告訴美國之音,歷史經驗顯示,有一些違反北韓制裁的中國銀行並未受到懲罰。這屆政府的很多官員曾在歐巴馬政府任職,並未在敘利亞跨過使用化學武器的「紅線」時做出有力回應。

「我們很善於找藉口不去懲罰違反美國制裁的中國實體。在制裁北韓的問題上就沒有展現出政治意志,我不知道這次會否有所不同。」

英國歷史學者、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本週對《日經亞洲評論》表示,鑑於美中經濟的緊密相連,哪怕中國入侵台灣,美國也不會對中國施加類似對俄羅斯的制裁,否則會導致「相互保證的金融毀滅(mutually assured financial destruction)」。

全面制裁中國或將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資深研究學者、曾策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的理查德·尼弗(Richard Nephew)對美國之音表示,弗格森的判斷有失偏頗,經貿紐帶不會成為保護傘,協同一致的制裁反而可以有效威懾中國。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資深研究學者理查德·尼弗(Richard Nephew)(照片來源:哥倫比亞大學網站)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資深研究學者理查德·尼弗(Richard Nephew)(照片來源:哥倫比亞大學網站)

「我不認為中國和外界的經濟依賴可以避免制裁。俄羅斯跟歐洲在能源等方面的關係是類似的,但是制裁仍然發生了。對美國來說,現在的核心目標是和夥伴們一起不懈地推進對俄羅斯的制裁,讓中國持續接收到威懾訊息。」

但是,尼弗也承認,制裁中國可能導致國際資本和貨物流通受到極大地擾亂,可能會催生經濟危機以及全球經濟衰退。

美國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安娜·阿什頓(Anna Ashton)3月15日發文指出,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懲罰中國之前三思,印太盟友未必會步調一致,而且引發的經濟震盪將遠遠超過史無前例的油價上漲,包括生產、供應、商品價格(比如汽車電池、醫療口罩和衛生紙)都將受到難以估量的衝擊,也許還會引發失業、經濟放緩和金融風波。

阿什頓寫道,首先,中國的經濟體量超過俄羅斯的十倍;雙邊貿易方面,中國常年盤踞美國貿易夥伴的前三名,俄羅斯擠不進前二十;出口上,中國是美國服務出口的第四大市場和第三大商品購買者,俄羅斯的相關排名分別是第十九位和四十位;進口上,中國是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而美國從俄羅斯購買最多的的原油和天然氣,只占美國供應鏈的1%。 (相關報導: 美共和黨參議員力推《遏制中俄合謀法》,警告中國援俄將面臨經濟制裁 更多文章

西方可集體對中國精準制裁,瞄準命門

目前,西方對俄羅斯施加的制裁包括將其主要銀行排除出SWIFT系統、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凍結部分黃金和外匯儲備、扣押寡頭資產和科技禁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