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提出了「禁止哄抬物價」的新經濟政策,引發各方討論;不過,忘了提全球最大的物價哄抬者。
拜登任內通膨再起為硬傷
身為現任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更是拜登退選後欽點的人選,賀錦麗理所當然繼承拜登這4年的政績─無論好壞正負;雖然拜登一直強調其治下經濟表現凸出,但歷次民調中,認同的選民偏低,只有3成左右認為其治下經濟好轉,6成左右認為經濟惡化;在與川普比較時,更多的受訪者認為川普當選對經濟更有利。
關鍵只有一個:拜登任內通膨再起,最高曾達9%多,縱然現在已略降到2.9%,但相較過去2%不到的低通膨,還是高了;特別是通膨帶來的痛苦,更多是由一般民眾、中低層勞工承擔。因此,賀錦麗日前提出的經濟政策,就包含了禁止食品供應商及超市「哄抬物價」,希望讓中產階級選民有感得到支持。
當然 所有專家一致質疑甚至嘲笑。從經濟角度看,「禁止哄抬物價」本身就是一個笑話,何謂「哄抬」?在市場經濟下,賣方自訂價格、利潤,要高要低商家會依成本、市場供需、競爭者多寡與實力等決定,因此官方完全不可能訂出一個標準去衡量商家是否「哄抬價格」,既然無法衡量哄抬與否,就無由亦無法去禁止。
禁哄抬物價難有成,多以失敗收場
曾有不少政府作過類似「禁止哄抬價格」的政策,方式就是「物價管制」,幾無例外以失敗、悲劇收場,例如70年代能源危機時,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曾管制物價。
失敗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當一種商品成本上漲時,政府卻不讓商家漲價(禁止哄抬),虧本或是太薄利的生意沒人作,這種管制讓商家減少甚至不賣此商品,結果市場供給減少、民眾更難買到東西。當年能源危機時美國尼克森政府凍漲油價,讓加油站大排長龍、最終連油都買不到,就是案例。
再換個角度看,讓商品價格上漲,會吸引新的商家、供應者加入,任何市場、任何商品都一樣:增加供給、更多的競爭,會讓價格有下跌的壓力。
不過,這種禁止哄抬物價、管制物價的措施卻挺受政客所愛,因為政客藉著可對民眾有交代、表現自己的關心民瘼與施政魄力,至於效果好壞有無,就不再是重點了。每當颱風造成菜價飆漲時,就有官員站出來痛斥菜商賺取暴利、發動政府體系「抓菜蟲」,就是很好的表演。
因此,賀錦麗的「禁止哄抬物價」,最大的讚美只能說是:其志可嘉、其情可憫,但其智堪慮;說難聽則是笑話一則、不必理會。
全球最大哄抬物價者是美國與歐盟
而在提禁止哄抬物價政策的時候,賀錦麗是把箭頭對準「食品供應商及超市」等商家,顯然其完全未意會到美國政府、還有歐盟,才是最大的「哄抬物價者」。
美國的通膨再起的原因,除了拜登上台後,為因應新冠疫情接續先前川普時的「大撒幣」的因素外,拜登延續川普對外(主要是中國)的關稅戰、甚至更進一步提高關稅、保護主義再次抬頭;拜登更深化又擴大的科技戰,造成更大規模的供應鏈重組與遷移,這些政策與作法,都有「疊加式」增加通膨的力量。
而過去數十年,美國與全球都能保持低通膨的主因,與全球化、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外出口低廉商品等有關。某個角度而言,中國對外「輸出通縮」、抵銷通膨力量。現在則是美國率先打破自由貿易、推行保護主義,這些作為顯然會為通膨「加柴助燃」。
歐洲情況其實雷同,歐洲通膨再起是在原有的「綠色通膨」基礎上,加添「俄烏戰爭」的大柴火而加劇。歐盟是全球最積極減碳的經濟體,過去幾年積極推動各種減碳政策,以供電而言,就把排放多的煤電廠終止(去煤),改以排放較低的天然氣發電與綠電替代。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制裁俄國,天然氣價格大漲數倍,讓歐洲通膨飆破二位數。
綠色通膨加保護主義不利物價
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已回落,但歐盟接著要對進口商品課碳關稅;雖然要到後年才正式上路課稅,但已進入實施前的過度階段,許多出口到歐盟的商品都申報、提報告,換句話說,許多成本已經增加。再者,歐盟向美國看齊、開始往保護主義靠攏,對中國電動車加徵課重稅只是第一步。撇開對錯好壞不談,歐盟的多項政策確實帶來所謂的綠色通膨,保護主義則更會加劇通膨壓力。 (相關報導: 拜登全代會演說傳承賀錦麗,全場歡聲雷動 華郵:放棄權力值得特別肯定 | 更多文章 )
相較眾多商家,或許歐美官方才是全球最大的物價哄抬者吧!確實,就是州官可放火、小民禁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