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類曾經善用智慧和機會,或許未來的世界就不會像以往那麼糟。⋯⋯但我們對未來仍然可以有合理又務實的期盼。—奧雷利歐.沛希,1981 年
超過限度(overshoot)是指在不自覺的情形下,做出超越某種限度的舉動。我們每天都會經歷這種超過限度的情況。當你猛然從座椅站起來時,可能會暫時喪失平衡感。假如你在淋浴時, 把瓦斯開得太大,可能會被熱水燙傷。在結冰的路上開車,可能會因為車子打滑而闖越停車號誌。你可能在聚會中喝酒過量,超出身體能代謝的程度,而致第二天早上醒來頭痛欲裂。營造公司偶爾會蓋了太多公寓,導致供過於求,而被迫賠本出售,最後可能破產收場。漁船的數量也常常造得太多,而漁船隊的規模擴大後,漁獲量大幅超過限度,造成漁源枯竭,結果是大批漁船被迫閒置港口內。化學公司生產的氯化物,數量之多已超過上大氣層所能安全吸收的程度。未來數十年,臭氧層仍將有遭到破壞的危險,除非同溫層內含氯化合物的濃度能持續下降。
超過限度的情形,不論規模小至個人,大至整個地球,全都牽涉到三個相同的起因。第一,要有成長、加速和急遽改變的現象。其次,要有某種形態的限制或障礙,系統在超越此一限制(障礙)後繼續發展下去,恐有危險之虞。第三,在努力促使系統不致超越限度的觀念和作為中,存在著延宕或錯誤的情形。此乃為產生「超過限度」現象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
超過限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其存在的形式何止千百種。而三個起因中的改變可能是有形的,如石油使用量增加;可能屬於組織性的,如人的增加;也可能屬於心理層次的,如個人的消費目標不斷提高;或以財務、生物、政治或其他面向呈現出來。
限制因素也是形形色色:可能是固定空間構成的限制,時間的限制,或一個系統內的物理、生物、政治、心理及其他特性先天存在的限制。
延宕的情形同樣也有許多方式。造成延宕現象的原因可能為疏忽、資料錯誤、資料過時、反應遲鈍、官僚體系顢頇或內訌、系統做出反應的理論依據錯誤,或某種動力阻止系統迅速停止活動。舉例來說,當汽車駕駛人未能察覺結冰的路面已降低車子的煞車摩擦力時;當合約商基於時價(current prices)做出工程建造決定時(此種工程要在二、三年後才會對市場發揮影響力), 當漁船的船東以現今漁獲量資料、而非未來漁源繁殖速度的資料決定其捕魚行動時,當化學物質要經過數年的時間才會從其使用地轉移到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損害的地點時,就構成了延宕效應。
然而,某些超過限度的情形偶爾可能會釀成大禍。地球人口和物質經濟的過度成長即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此乃本書討論的重點。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設法瞭解並描述人口和經濟的成長已然超過地球承載能力的情形,以及其中的因果關係。做這樣的研究,牽涉到的議題非常複雜。我們所需的資訊常常不夠精確和完整。現有的科學知識尚不足以讓研究人員獲致共識,更遑論政治人物。儘管如此,我們需要有個術語來表達「人類對地球的要求」與「地球提供人類需求」之間的關係。基於此一目的,我們將在書中使用生態足跡一詞。
這個詞語是韋科納吉爾和他的同事於1997年為地球委員會(Earth Council)從事研究時所推廣的術語。當時,韋科納吉爾 仔細計算了提供世界各國人口消耗的自然資源,以及吸收這些資源所產生的廢物所需的土地面積。他使用的這個術語及其學術 研究方法,後來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採納;從此該基金會在其發表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中,每半年統計一次世界上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生態足跡資料。這些資料顯示,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人類每年使用的資源都超過地球所能再生的資源。換句話說,地球社會的生態足跡已經超過地球所能提供的限度。現在有非常多資料可支持此一結論。我們將在第三章中做更深入的討論。
這種超過限度的現象可能造成極其危險的後果。此一狀況非常獨特,人類因而受到各式各樣從未見過的全球性問題的衝擊。我們欠缺處理這些問題所需的眼光、文化規範、習慣和制度;而且,其所造成的損害,在許多情形下,是要好幾百年甚或好幾千年才能加以消除的。
但超過限度的現象不必然會導致災難,結果可能有兩種:一為某種形式的崩毀狀況,另一種為人類改變發展方向、採取改進措拖並謹慎放慢步調。我們以這兩種可能性來探討人類社會和支持人類社會地球之未來走向。我們認為,採取改進措施是可能的,此一措施可將全人類帶向有利的、具永續性、物資充裕的未來。我們也認為,假如不盡快採取重大改進措施,必然會發生某種形式的崩毀現象;而這種崩毀現象將是許多人在有生之年可以親眼目睹的。
茲事體大,我們要如何探討這些問題呢?過去三十年來,我們和諸多同事致力於瞭解有關人口和生態足跡成長之長期因果關係。我們使用四種方法研究這些問題,就像透過四種鏡片,以不同的方式聚焦於問題上,就像透過顯微鏡和望遠鏡的鏡片會看到不同的影像一樣。前三種方法受到廣泛使用且很容易描述:
我們的第四種方法是我們的「世界觀」,也就是我們內心世界中用來觀察現實狀況的一套有系統的思維、態度、價值觀— 亦即一套標準。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它影響了人們看事情的角度和對事情的理解。世界觀就像一片濾鏡,它讓符合人們對世界本質的期望(常常是下意識的期望)之資訊進入心中,卻不理睬那些對他們的期望構成挑戰或不符的資訊。當人們透過這片有色玻璃向外看時,他們會看穿它,而不會看到它—世界觀就是具有這樣的特性。向已經和你抱持相同世界觀的人描述世界觀,實多此一舉;向和你抱持不同世界觀的人描述世界觀,則困難重重。但我們必須記住一項重要的事實:人們寫的每一本書、設計的每一個電腦模型、發表的每一項公開聲明受到他們個人世界觀影響的程度,決不亞於任何「客觀的」資料或分析結果。
我們難免受到自己的世界觀所影響。但我們會盡全力向讀者說明此一世界觀的精髓。我們長於斯的西方工業社會、我們所受的科學和經濟學訓練,以及我們在世界各地工作和旅行的經驗, 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但我們的世界觀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與其他世界觀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的系統觀點。
和任何觀點(例如從山頂俯瞰)一樣,系統觀點可以讓人們看到他們從別的觀點未能注意到的事情,但也可能擋到他們觀察其他事物的視線。我們所受的訓練,重點在於動態系統—也就是會隨時間流轉而改變且彼此相互關聯的物質與非物質要素所構成的系統。我們的訓練教我們將世界看成是一系列發展中的行為模式,如成長、萎縮、振盪、超過限度等;此外,還教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整體因果關係上,而非集中在系統的組成片段上。我們將人口、經濟和環境的諸多相關要素看成是一個地球系統,其中存在著無數的互動關係。我們在這些互動關係中看到資源的匯集和流動、回饋現象和發展門檻;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系統於未來的行為以及我們為改變此一行為所可能採取的措施。
系統觀點絕非我們觀察世界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我們發現此一方法特別具有啟發性。它讓我們能以新方法處理問題,並發現以往未能察覺的選擇方案。現在我們打算在此與讀者分享此一方法的某些概念,因此,讀者可以看到我們所看到的,而且可以自己做出有關世界現狀的結論及有關未來的選擇。
本書的結構依循我們全球系統分析的邏輯。我們已經提出基本論點。超過限度的現象源自三項因素:(1) 快速的改變,(2) 改變有其限度,以及(3) 在察覺此等限度及控制改變方面犯下錯誤或行事延宕。我們將依這三項因素的先後次序探討全球的狀況: 首先討論產生全球性快速改變的驅動力,接著討論地球所存在的限度,進一步再討論人類社會瞭解這些限度並做出反應的過程。
《成長的極限:當代最重要地球成長極限預言經典,三十週年增訂版》書封(圖片來源:臉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