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核心在於「創造價值」,政治則是「分配價值」的舞台。
台灣的產業發展靠企業家的奮鬥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無論政局如何波動,經濟始終展現出韌性與自發力,這是「台灣之福」。
無論是郭台銘的「兩次參選」,還是川普的「兩次當選」,揭示了民主社會中,政治在「分配價值」領域中出現的問題。這些挑戰迫切需要,從另一個視角來進行深入探討,以非建制思維尋找解決之道。
在當前藍綠對峙和政治僵局的情勢下,許多人擔憂台灣經濟可能受到影響。前幾天,和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界前輩聊到這個話題,他樂觀地表示:
這位企業家,從40年前大學畢業後便開始創新與創業,即便經歷數次失敗,依然不曾放棄。他在台灣高科技產業剛興起的年代,參與了半導體技術轉移的關鍵環節,為晶圓代工產業奠定了穩固基礎。
今年已經73歲的他,依然活躍在第一線,掌握科技發展的最新脈動。他投資AI自動化和醫療生技等多家公司,並放手讓年輕專業經理人管理運營,自己則擔任參謀角色。同時,他頻繁前往上海、東京及歐美地區,參與國際科技展,確保台灣的創新能與全球趨勢接軌。
一、台灣經濟發展的「福氣」
像這位企業家一樣,老一代的企業家是台灣經濟韌性與競爭力的象徵。他們奮鬥數十年,打下了台灣經濟的穩固基石。即使功成名就,這些企業家有的依然選擇留在第一線,以工作為樂,對創新與挑戰保持熱情。
今年75歲的林百里,白手起家創辦的廣達電腦,從筆記型電腦代工到AI伺服器、雲端運算硬體等新興領域,始終保持全球領先。2024年,廣達的營收達到1.27兆新台幣,創造了一萬多個就業機會。原已計劃退休的林百里,但因AI浪潮的來臨,相應的技術創新和應用飛速發展,讓他直言「AI太好玩了」。燃起挑戰新科技潮熱情,決定繼續掌舵,帶領廣達在全球AI硬體領域保持領先。
「台灣自有台灣福」!台灣之所以有「福氣」,經濟會持續發展,就是因為這些老一代企業家,對創新和進步的執著。他們不僅奠定了台灣的經濟基礎,還通過不懈、不停的努力,讓台灣的科技與產業持續向前邁進,保持領先競爭優勢。實現「好上加好」。
二、張忠謀與郭台銘:奠定企業永續競爭力
張忠謀與郭台銘分別於2018年和2019年正式退休,但他們奠定的經營基礎與發展策略,使台積電與鴻海集團在全球產業中的地位依然穩固,並持續成長,成為台灣經濟的強大支柱。
張忠謀在2009年金融海嘯後復出,帶領台積電轉危為安,並於2018年正式退休。在他的領導下,台積電營收從2009年的2957億新台幣,增長至2018年1.34兆新台幣。
郭台銘則一手打造長期經營下,建構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鴻海王國」。即使在他2019年卸任後,鴻海營收依然穩步增長,從2019年的5兆343億元到2024年的6兆859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無論是張忠謀領導的台積電,還是郭台銘創建的鴻海,他們以遠見卓識奠定了企業的永續競爭力。即便在卸任後,企業仍能穩健成長,為台灣經濟注入持續的活力與穩定的支持。
台積電和鴻海同時長期穩居,台灣企業納稅的前一、二名。鴻海在郭台銘退休後,僅在2019至2023年間,便累計繳稅超過1200億元新台幣。展現了對台灣社會的巨大貢獻。張郭兩人的成就,彰顯了企業家的遠見,以及個人的成功背後所善盡的社會責任。
無論是張忠謀領導的台積電,還是郭台銘創建的鴻海,他們以遠見卓識奠定了企業的永續競爭力。(資料照,蔡親傑攝)
三、企業人的「價值貢獻」和政治「價值分配」的嚴重落差
郭台銘作為國際級的成功企業家,不僅為鴻海奠定了強大的競爭力,更持續善盡對社會的責任。即便在2019年正式退休後,他仍以鴻海穩健的發展帶動經濟,並以個人名義貢獻稅收,展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過去六年,郭台銘僅從每年分紅收入中便繳納了高達180億元的個人所得稅,再加上鴻海集團在這段期間累計繳稅超過1200億元,成為台灣財政穩定的重要支柱。
然而,與企業家持續為台灣創造和帶來,永續成長經濟價值的「福氣」,形成對比的是,台灣在政治與社會治理中的「價值分配」問題卻日益惡化。
數據顯示,台灣GDP從2000年的2728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7627億美元,增長了約2.8倍;人均GDP則從2000年的13,000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34,430美元,增長了約2.65倍。在此期間,台灣的稅收規模從2000年的1兆718億元新台幣,增加至2024年的3兆7308億元新台幣,擴大了約3.66倍。同時,中央政府歲出預算從2000年的1兆351億元新台幣,增長至2024年的3兆1325億元新台幣,達到約3.03倍的增長。
這些數據無疑展現了台灣經濟的強勁韌性與活力,並反映出政府財政資源的快速擴大。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經濟成果在分配機制上並未被有效利用,轉化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高房價、低薪資、階層固化等問題持續困擾民眾;政治對立與族群矛盾更進一步撕裂社會,導致民眾對政治分配的公正性產生不信任感。
政治分配機制的低效,直接削弱了人民享受經濟成長紅利的能力,使台灣社會陷入了矛盾與對立之中。
郭台銘等企業家為台灣帶來了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卻未能在政治分配層面上得到應有的善用。政治對立的激化、族群間的緊張以及治理上的短視行為,使得經濟增長的「福氣」無法真正惠及全體民眾。若政府無法有效利用這些資源改善分配,反而將焦點轉向政治操作,只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錯失改善民生的關鍵機會。
四、為什麼郭台銘「兩度參選」?川普「兩次當選」?
在現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分配效率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當體系出現失衡,企業家往往成為改變現狀的關鍵角色。郭台銘和川普(Donald Trump)分別在台灣與美國以企業家的身份進入政治,試圖以務實的方式解決政治分配中的低效與不公,展現出不同於建制派的治理思維。
(相關報導:
鴻海為川普1.0執行的「少依賴中國」計劃 現在正好應付川普2.0
|
更多文章
)
川普的崛起始於2016年,當時的美國製造業外流嚴重,藍領階層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怨聲載道。他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號,承諾振興本土產業,減少失業,並削弱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在他的第一次總統任期內,減稅政策和製造業回流計畫使美國失業率下降,部分地區經濟重現活力。儘管他在2020年未能連任,但2024年選民因其過去的經濟成績再次將他送回白宮。
郭台銘的參選則反映出台灣對資源分配效率的深刻憂慮。他見證了企業家為台灣經濟繁榮付出的努力,也看到政府龐大的預算規模未能有效解決高房價、教育資源不均、年金危機等長期問題,讓民眾對政治分配機制失望。
郭台銘的「兩度參選」未能最終登上政治舞台,而川普經歷「第一次當選」「第二次落選」後,又以「二度當選」回歸,兩人都經歷了「政治奇遇記」。他們的經歷折射出民主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矛盾焦點。
郭台銘曾表示:「政府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納稅人的血汗,必須用在刀口上。」他認為,政府應該像企業一樣,「追求效率、審慎規劃、避免浪費」,將資源集中在解決最核心問題的領域。他的參選理念正是以這種務實邏輯為基礎,試圖改變傳統政治資源分配中的低效現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川普的成功源於他對美國民眾痛點的把握,以及務實解決路徑的提出;而郭台銘的未竟之夢,則是對台灣政治資源分配低效的有力警示。他們的經歷表明,當傳統建制派無法解決問題時,企業家的視角與高效邏輯,或許能為突破僵局提供新的可能。
2025年1月20日,川普宣誓就職後在首都一號球場(Capital One Arena)簽署行政命令。(美聯社)
五、郭台銘未竟政治夢背後的「苦心」
郭台銘兩度參選總統,雖然未能成功踏入台灣政治的核心,但他的企業管理經驗與成本控制理念,讓我們看到了他可能採取的務實施政方式。
假設郭台銘能以他的企業治理理念主導台灣施政,「珍惜百姓納稅血汗錢」,「每一分用在刀口上」。或許能從每年3兆元的政府預算中,節省出約2000至3000億元,並將這些資金用於解決台灣當前的核心問題:
將節省資金的三分之一投入居住問題改革,可支持興建大規模國民住宅與青年住宅,增加平價房屋供給,穩定房市。這將有效減輕年輕世代的生活壓力,幫助他們更容易在台灣立足,並進一步促進社會穩定。
另外三分之一資金可用於縮小公私立學校資源差距,改善基礎教育,並推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這些措施不僅能讓台灣年輕人掌握高附加值產業所需技能,還能提升國際競爭力,鞏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可用於穩定軍公教年金、農保及勞保的財務結構,避免因財政不足導致的破產危機。同時,強化整體社會安全網,減少貧富差距引發的社會矛盾。
通過這樣的資金分配,郭台銘或許能以務實的方式解決台灣當前最迫切的問題,並以長期有效的措施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他的施政理念不僅在於「節約不浪費」,更在於通過精準投入來改善民生、增強國家競爭力,實現「好上加好」的目標。
六、企業家進入政治的啟示:民主社會「根本挑戰」與突破
無論是「兩次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還是「兩度參選」卻未能正式進入最後選戰的郭台銘,他們的政治嘗試都為現代民主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啟示與挑戰。
傳統政黨和政治人物,往往更傾向於通過意識形態與口號來鞏固權力,而非聚焦於現實問題的解決。他們將「理念價值」包裝為政治的核心訴求,在實際施政中,卻缺乏面對具體挑戰的勇氣與效率。
結果是,部分選民在精神層面得到了滿足,卻在物質層面日益失望。這樣的政治模式,無法為社會提供長期穩定的基礎。
相較之下,企業家思維的核心在於務實與結果導向。郭台銘運用「追求效率、審慎規劃、避免浪費」的企業治理精神,將資源集中在解決最核心問題的領域。這樣的理念與川普提出減稅、製造業回流等政策,均展現了以企業邏輯來破解政治分配困局的可能性。
對台灣而言,這種啟示尤為重要。在過去多年裡,台灣的政治過於依賴意識形態的對立與操作,忽略了真正影響民眾生活的問題。居住正義、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年金財政壓力,這些問題在一個成熟的政治體制中,應該被放在更優先的位置。然而,長期以來,這些議題被掩蓋在政治鬥爭的表象之下,政府的效率低下與資源浪費成為持續累積的問題。
無論是川普的成功,還是郭台銘的「苦心」,他們的政治理念都表明,民主社會的治理根本在於務實與結果導向,而非空洞的口號與政治對立。對任何一個政黨而言,只有真正解決國家面臨的現實問題,增強國家的競爭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才能贏得持續的信任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