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那些消失的黃金歲月,唱一曲輓歌:《上海迷宮》選摘(5)

2025-05-23 05:10
有一種民間說法,認為中國陷入糧荒跟蘇聯逼債有關,把三年困難時期的外部原因,歸罪於「赫魯雪夫要求撤走全部蘇聯專家,周總理號召大家勒緊褲腰帶還債」所造成的經濟困難。(資料照,美聯社)

山東威海。我尋找一名打撈歷史記憶的前輩記者。楊繼繩每年夏天都會來此小住。為了逃離北京的霧霾天,楊繼繩退休後在風景宜人的海邊買了一所房子。走在這個社區裡,隨處可以聽見北京、天津、山西口音。

徐勤先(左)因為抗命遭判刑後極少露面,不過他接受前新華社記者楊繼繩採訪時曾留下珍貴影像。(翻攝網路)
前新華社記者楊繼繩(右)。(取自網路)

楊繼繩是新華社的著名記者。從一九九六年開始,花了十年時間,利用在中國各地出差採訪的機會,收集素材,寫出《墓碑》一書,首次在中文世界系統記錄下中國的饑饉年代。我在威海拜訪了這位受人尊重的新聞界前輩。楊繼繩身材不高,濃重的湖北口音。他告訴我,父親在災荒中離世,促使他關注這段特殊的歷史。

楊繼繩是過繼的,父親其實是他的伯父,對楊繼繩很疼愛,傾其所有供楊繼繩讀書,這在當時的農村很有遠見,給年幼的楊繼繩種下了追求知識的動力。

一九五九年四月底的一天,讀寄宿制中學的楊繼繩正在學校辦壁報,村裡的小夥伴趕來告訴他:「你父親餓得不行了。你趕快回去看看吧,最好能帶點米回去。」楊繼繩到食堂科停伙三天,取了三斤大米,立即往家趕。走到村裡,發現一切都變了樣:門前的榆樹樹皮都被村民剝去吃掉了,家裡沒有一粒糧食,水缸裡連水也沒有。父親半躺在床上,兩眼深陷無神,臉上沒有一點肌肉,皺紋寬闊而鬆弛。原來,父親沒有力氣去刨樹皮,餓得受不住,想去買點鹽沖水喝,倒在半路上,被村人抬回家。楊繼繩很自責,用帶回的米煮成稀飯,送到床邊,父親已經不能下嚥了,三天後去世。

楊繼繩自清華大學畢業後進入了新華社,立志做一名講真話的記者。養父餓死的一幕沉甸甸掛在心中。他工作之餘開始收集困難時期的歷史資料,經常在出差採訪結束後,先把稿子寫完寄回單位,再多呆上一兩天,利用當地關係,到檔案館去查歷史資料,或者尋訪當事人。

「三年自然災害」的概念,在中國民間有不同描述。一種說法是指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一年這三年,另一種說法則是指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三年。而楊繼繩認為,其實那是一個跨度和影響相對較長的時間段。一九五五年,經濟指導方針「冒進」,高指標、高速度,造成了一九五六年國民經濟全面緊張。由於糧食高徵購,一九五六年農村已經餓死了不少人。不同的地方受到饑荒波及的時間段略有差異。在一九六三年全國災情逐步趨於緩解好轉。中國歷來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肯定是有自然災害的;但是調查發現,這三年的自然災害並不比歷年的自然災害更加嚴重。 (相關報導: 蘇曉康專文:零落成泥的記憶 更多文章

楊繼繩採訪了國家氣象局退休專家高素華。高素華一九六三年畢業於瀋陽農學院農業氣象專業,畢業後一直在國家氣象局工作。她告訴楊繼繩:「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一年,在全國範圍內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旱災和澇災,也沒有出現大面積的低溫災害。這三年是正常年景。」還有一種民間說法,中國陷入糧荒跟蘇聯逼債有關,把三年困難時期的外部原因,歸罪於「赫魯雪夫要求撤走全部蘇聯專家,周總理號召大家勒緊褲腰帶還債」所造成的經濟困難。這也是我父母那輩人習慣性引用的一個說法。我在南方某省檔案館遇到的中年男士顯然也受此觀點影響,而楊繼繩查詢到的歷史記錄顯示,毛澤東主席要求提前還清蘇聯債務,同時,在國內糧食緊張的時候,中國還向其他第三世界盟國提供了大量糧食援助。逼債說不成立。可見,「自然災害」和「外部原因」都不存在。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