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我在綠島政治犯監獄,和一批台獨難友關在一起,我當時正潛心研究左派理論,深深被馬克思理論的嚴謹邏輯分析所折服,而反觀周圍的台獨難友,理論水平不高,分析能力也有限,當時我就斷定左派最終將在台灣取得勝利。不過出獄後,和我當年想像的相反,台獨勢力不斷地發展壯大,終至打倒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取得執政地位。
這樣的台獨運動,無疑是台灣戰後幾十年來最具主導性的政治運動,它對台灣有很強的正面作用,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它是如何發展,如何壯大,以及如何面臨當前執政的困境,值得吾人細細分析認識。
一、台獨運動階級隊伍的形成
首先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看哪些人是台獨運動的基本隊伍。
1. 50年代台灣本土地主階級:地主階級因國民黨的土地改革,廉價的收購他們的土地,而心懷不滿,同時地主階級也不喜歡剛以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因此50年代初,台北的辜寬敏、台中的林獻堂、西螺的廖文毅等地主,遂跑到日本成立台獨組織,進行台獨運動,這是台灣戰後最早出現的台獨運動。
2. 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的台灣地方仕紳:地方仕紳在50年代台灣左翼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被肅清完畢後,接續領導台灣反抗國民黨的專制獨裁,如當時的高玉樹、吳三連、李萬居、郭雨新、郭國基、李源棧、許世賢……等。這些人士因仍屬台灣的既得利益階層,雖不滿國民黨的專制壟斷,但也不喜歡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政權,因而其所領導的反抗運動,自然而然地帶有台獨的色彩。
3. 60年代中發展起來的新興的中小企業主:從60年代中起,經歷70年代以至80年代,台灣推行勞力密集輸出工業,一批以國外市場為主的本土中小企業主應運而生。中小企業為此時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角,但其成長的過程中,並沒受到國民黨政府的照顧,無論在企業的融資、技術的支援、市場的開拓等,國民黨皆任其隨波逐流,沒有特別的扶持。因此他們對國民黨一直心生不滿,加以國民黨在台灣島內的資源及市場的壟斷,以及政治上高壓統治,使得這批中小企業主成為台灣反抗國民黨的民主運動的背後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因其階級利益的本質也使得他們不喜歡大陸的社會主義政權,因而也成為台獨運動的潛在支持者。
4. 新興的本土中產階級:在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成就了一批被稱為「中產階級」的高所得知識份子,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大學教授以及企業的高階經理人……等。這些高所得的知識份子,很多留學歐美日,深受西方意識形態的薰染,具有濃烈的反共反中意識。常以西方的價值尺度,丈量中國的諸多不是。
這批人的高所得,使他們不喜歡貧窮落後的中國,近年來雖中國已崛起,但他們沒有足夠資本可參與兩岸經濟交流的利益分配,其高所得幾乎全來自於台灣本土所給予,他們無須顧慮中共的感受,因此他們成為最堅定的台獨運動者。以上是台獨運動的基本隊伍,我們可以說台獨運動是台灣本土有錢階級(或稱本土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勿假扮中華民國綁架台灣
|
更多文章
)
二、台獨運動的群眾基礎的形成
台獨運動在其運動過程中,群眾基礎不斷發展擴大,這主要得力於兩岸的因素。
1947年的228事件,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以及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政治上的高壓,經濟上的壟斷,以及從中央到地方各主要的官職概皆由外省人佔據。如此,在本土台灣人的內心裡,深深地烙下「反國民黨」及「反外省人」的情結。這兩項情結,使得台獨運動者有了操作的空間,「台灣人」族群意識逐漸被渲染擴散,本土台灣人在族群意識的作用下,成為台獨運動的堅實群眾基礎。歷屆選戰中,候選人只要敢大罵國民黨,高喊「勇敢的台灣人」「愛台灣」,都會有票。
1949年兩岸分隔後,大陸的共產黨為維護國家主權,先後與美國蘇聯鬧翻,在無外援又須防衛國家的情況下,被迫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以建造國防武器,然重工業需投入大量的資本,而中國是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工業化所需的原始資本積累,只能從農業的勞動剩餘價值提取,這使得農村的生活,遲遲無法提升;另一方面,重工業需投入大量資本,但卻創造很少的就業,因此常因財政赤字而出現經濟危機,城市大量的人口失業,城市居民生活也同樣難以提升。
總的說來,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均所得非常低落,政治上也動蕩不已。另一方面,敗退台灣的國民黨,把國家主權賣給美國,在美國的保護下,台灣不需發展重工業,可以全力發展民生工業,而適逢70年代先進國家的產業資本向亞洲四小龍外移,台灣的民生工業蓬勃發展,創造大量就業,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因而兩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差異,由此產生,台灣人也因而看不起中國人。加以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出現嚴重的官僚貪腐現象,更使得台灣人難以認同中國,「反中」意識逐漸發酵,台獨運動遂取得道德的正當性,其群眾基礎日漸擴大。
三、台獨運動的萌芽、發展、壯大
從1950至1970年間是台獨運動非常孤單的時期,此時期其群眾基礎非常薄弱,因為台灣的農民,在國民黨推動的土地改革中獲得土地,自然不會支持地主階級所推動的政治運動。60年代的地方仕紳則較好些,他們在地方上擁有一定的本土群眾,但數量還顯單薄,並且這些群眾大都只具有本能的台灣人意識,並沒有鮮明的政治上的台灣獨立主張。
在這段期間,發生兩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件是1965年廖文毅被策返回台,他所組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因而瓦解。另一件則是1970年發生的「泰源監獄暴動事件」,此事件是當時關押在台東泰源政治犯監獄的台獨政治犯,企圖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喚起台灣人民的覺醒,投身台灣獨立運動來。此兩事件正反映著此時台獨運動的艱困與焦慮。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勿假扮中華民國綁架台灣
|
更多文章
)
從1960年中起,台獨運動慢慢迎來生機,因為此時台灣戰後新一代的知識分子成長起來了,這些知識分子深受西方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的薰陶,紛紛投入反抗國民黨專制獨裁的行列,左派信仰者及崇尚自由主義者合擊著國民黨,此即所謂的黨外的民主運動時代。1968年創刊的《大學》雜誌,標誌著台獨運動進入發展的階段,此雜誌匯聚一批自由主義者,如許信良、張俊宏等,這些人日後都成為台獨運動的參與者。1979年8月創刊的《美麗島》雜誌更匯集一批台獨運動的核心骨幹,而1979年12月10日的「美麗島事件」,更是台獨運動的轉捩點。
此事件中的被捕人士,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成為台灣反抗專制的標竿,人權鬥士的形象被高度肯定。隔年中央民代增補選,這些被捕人士的家屬參選,皆以高票當選,從此台獨運動者站上台灣的政治舞台,在其後的各項選舉中都有所斬獲,其群眾基礎逐漸厚實發展,台獨意識也在這些新起的政治人物的影響下,逐漸發酵擴散。
但真正讓台獨運動開始大步前進的則是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在李登輝執政之前,台獨還是台灣的禁忌,不但當局不容,一般百姓也不太接受。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總統職位後,面臨國民黨內非主流派的外省權貴的逼宮,李登輝在黨內又沒有自己的班底,為了維護自己的權位,1990年李登輝遂推動國會全面改選,並將本土地方勢力引進到中央民代來,以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同時為了號召本土勢力,對抗外省權貴,李登輝大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透過台灣人的歷史悲情,以激化台灣人的族群意識,矛頭當然指向外省族群、外省權貴,他甚至進一步將矛頭指向中共,大罵中共為「土匪政權」。
李登輝的這些作為,一方面和平地為台灣建立西方金權式的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激化台灣人反外省人、反共產黨、反中國的情感。而適值此時的大陸正展開改革開放,其貧窮落後、貪汙腐敗現象,逐漸呈現在台灣人眼前,台灣人因而不喜歡中共,「反中」「反共」的獨立意識,在李登輝的催化下逐漸大步蔓延開來。
2000年陳水扁的執政,是台獨運動的飛躍,陳水扁突然間站上執政舞台,讓台獨運動有了揮灑的空間。8年的執政,台獨意識在台灣各個領域一一落實發酵、滋長擴散。及至馬英九執政時期,也不敢攖其鋒芒,甚至被逼得頻頻向綠營示好,立意將國民黨深化為台灣本土的政黨。此時期,台獨意識、反中意識急遽的在校園、在青年學子、在學術殿堂裡蔓延開來,終於在2014年爆發了反中、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的「太陽花事件」。
「太陽花事件」造成2016年民進黨的完全執政,台獨運動取得輝煌政績,並在2020年蔡英文以歷史最高票連任,繼續完全執政,攀上運動的巔峰
四、台獨運動的衰落
70多年來,台獨運動很幸運地在島內外政經環境的滋養下,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取得台灣人民的支持,若它能清廉執政,則其勢不可擋。不過,這個運動的階級本質,加上民主政治的金權屬性,使它必然走向貪腐墮落,限制了它的發展。如今台獨運動正遭遇到不幸的內外處境,使它開始從巔峰滑落下來,這其中的原因如下:
就島內來看,如前所述,台獨運動本就是台灣有錢階級的政治運動,這個階級一旦執政,思考的是自己本身的利益,它們不在乎底層百姓的利益。從陳水扁執政時期就出現貪腐,到蔡英文完全執政時更是貪腐得令人匪夷所思。這樣一個不關心老百姓生活的階級,本就應很快被社會看穿淘汰,它之所以沒被淘汰且能繼續完全執政,原因在於台灣社會除了階級矛盾外,還存在著藍綠統獨的矛盾。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勿假扮中華民國綁架台灣
|
更多文章
)
此藍綠統獨的矛盾,使得台獨運動有了巨大的操作空間,蔡英文的第一任是以太陽花事件所爆發的「反中」而當選,第二任更是因香港「反送中」事件而高票當選。在這個有錢階級執政之下,金權政治氾濫,台灣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中下階層長年薪資不漲,生活向下沈落。尤其是年輕人,世代低薪,買不起房,結不了婚,這些人成為社會不安的力量。此股力量,成為近十年來,台灣政治動蕩的主因。自2014太陽花事件以來,這股不安不滿的力量,漂泊在藍綠之間,忽藍忽綠地遊走,影響著大選的結果,2016大選綠營大勝,2018地方選舉藍營大勝,2020大選又綠營大勝,2022地方選舉又藍營大勝。直至2024年這股力量才結束漂泊,落腳在民眾黨上,也就因此導致賴清德少數執政的困境。
就國際環境來看,長久以來台獨運動所倚賴的美國,如今國力大幅衰退,面臨內憂外患,國家負債累累,軍事能力也大不如前,已無能力保衛台灣。相反地,中國大陸已擺脫以前的貧窮落後,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上、軍事上都足以和美國相抗衡。台獨運動是依賴中國的貧窮落後而發展起來的,如今這點紅利已不再,且在國際局勢東升西降的格局下,台獨運動所秉持的倚美抗中策略,已難持續。
五、台獨運動的理論建構
一個階級運動必定會建構符合此階級利益的理論體系,以號召群眾跟從,台獨運動也是如此,它利用執政的優勢,成功的建構其理論體系,改變台灣人以往的認知,如: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主權獨立論;中國打壓台灣、併吞台灣、侵略台灣;中共是獨裁政權;去中國化……等。這些論述儘管其邏輯並不是很嚴謹,漏洞百出,但無數的台灣人仍深受其影響。
就以「中國打壓台灣」一說來看,此說已被幾乎所有台灣民眾認同,也引起絕大多數台灣人的憤慨。因從現實來看,中國大台灣小,只能是中國打壓台灣,不可能是台灣打壓中國,而且中國最近常常圍台軍演,威脅台灣,並且不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看來此說言之成理,但如細究其中邏輯,可有顛倒因果之嫌。
蓋兩岸間本就處於對抗中,兩蔣時期是國共內戰延續的對抗,而台獨運動從1950年代誕生起就把大陸的社會主義政權視為敵對的政體,待其掌握政權,當然更是變本加厲地與中國對抗。而既是對抗,就是實力的對比,無所謂誰打壓誰。蔡正元說1979年之前30年間,台灣也曾經結合美國力量打壓中國,不允許中國的船隻進入台灣海峽,只允許漁船進入,商船則需繞道台灣東部的太平洋,再到大陸各港口卸貨。而今日中國強盛起來了,軍艦直接開到台灣門口,台灣就高喊中國打壓。
再就「中共是獨裁政權」一說來看,這也是台灣人普遍認同的說法。其實中共並不是所謂的「獨裁政權」或「極權體制」,正確地說應是「集權體制」。這種體制乃是因應其國家建設發展的客觀需要所形成的,蓋中國原本是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要推動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就必須以集權的方式,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集中思想推動之。中國之所以能在建國後極短的時間崛起,靠的就是這樣的政治體制,此體制對其國家與人民產生的正面價值,遠遠大於其負面效應。如此,怎能稱它為「獨裁政權」或「極權體制」?
六、結語
民進黨是台獨運動的主要推動者,民進黨執政的挫敗,也意味著台獨運動的挫敗。不過,當前台灣台獨意識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藍白雖與民進黨對抗,但都還是不同程度的台獨主張者。這種局面,與中國強烈主張要統一台灣,形成兩岸間的一個難以化解的「死結」。中國把收復台灣看成中國對抗西方列強百年侵凌,必須完成的任務,絕不容許台灣勾結美國帝國主義把台灣分裂出去,這自有其道理之所在。兩岸間如此「死結」,如不好好處理,恐會是台灣的一場災難。
當前賴清德政府,面對執政的困境,不思反省,好好整治內部的貪腐,以挽回失去的民心,而是採取激烈的手段,進一步堆高與中國大陸的對抗。並在國家安全的藉口下,把反對派都定義為「中共同路人」,同時制定17條策略,限縮兩岸交往,並透過司法手段,逮捕、壓制政黨領袖及異議人士。如此行徑,無異於白色恐怖復現。
台獨運動是台灣本土有錢階級的政治運動,民進黨是此階級的政治組織,它代表的是一個階級,並不能代表整個國家,更不能借用國家之名,要求全民必須附和其政策主張,維護其利益。若民進黨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場,為人民著想,則其必然走向覆滅,而台獨運動也將消亡,成為台灣歷史的過眼雲煙。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勿假扮中華民國綁架台灣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