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宏觀點:台獨運動的幸與不幸

筆者認為,台獨運動由本土資產階級推動,初以反外省政權與民主訴求動員群眾。李登輝藉此重構權力,深化本土路線。惟隨運動制度化與權力資本化,台獨漸陷金權與民意流失困境,2024年賴清德少數執政即是反映。2024年5月28日,民進黨支持者在立法院大樓外高舉「台灣獨立」標語。(美聯社)

1970年代我在綠島政治犯監獄,和一批台獨難友關在一起,我當時正潛心研究左派理論,深深被馬克思理論的嚴謹邏輯分析所折服,而反觀周圍的台獨難友,理論水平不高,分析能力也有限,當時我就斷定左派最終將在台灣取得勝利。不過出獄後,和我當年想像的相反,台獨勢力不斷地發展壯大,終至打倒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取得執政地位。

這樣的台獨運動,無疑是台灣戰後幾十年來最具主導性的政治運動,它對台灣有很強的正面作用,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它是如何發展,如何壯大,以及如何面臨當前執政的困境,值得吾人細細分析認識。

一、台獨運動階級隊伍的形成

首先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看哪些人是台獨運動的基本隊伍。

1. 50年代台灣本土地主階級:地主階級因國民黨的土地改革,廉價的收購他們的土地,而心懷不滿,同時地主階級也不喜歡剛以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因此50年代初,台北的辜寬敏、台中的林獻堂、西螺的廖文毅等地主,遂跑到日本成立台獨組織,進行台獨運動,這是台灣戰後最早出現的台獨運動。

2. 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的台灣地方仕紳:地方仕紳在50年代台灣左翼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被肅清完畢後,接續領導台灣反抗國民黨的專制獨裁,如當時的高玉樹、吳三連、李萬居、郭雨新、郭國基、李源棧、許世賢……等。這些人士因仍屬台灣的既得利益階層,雖不滿國民黨的專制壟斷,但也不喜歡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政權,因而其所領導的反抗運動,自然而然地帶有台獨的色彩。

3. 60年代中發展起來的新興的中小企業主:從60年代中起,經歷70年代以至80年代,台灣推行勞力密集輸出工業,一批以國外市場為主的本土中小企業主應運而生。中小企業為此時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角,但其成長的過程中,並沒受到國民黨政府的照顧,無論在企業的融資、技術的支援、市場的開拓等,國民黨皆任其隨波逐流,沒有特別的扶持。因此他們對國民黨一直心生不滿,加以國民黨在台灣島內的資源及市場的壟斷,以及政治上高壓統治,使得這批中小企業主成為台灣反抗國民黨的民主運動的背後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因其階級利益的本質也使得他們不喜歡大陸的社會主義政權,因而也成為台獨運動的潛在支持者。

4. 新興的本土中產階級:在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成就了一批被稱為「中產階級」的高所得知識份子,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大學教授以及企業的高階經理人……等。這些高所得的知識份子,很多留學歐美日,深受西方意識形態的薰染,具有濃烈的反共反中意識。常以西方的價值尺度,丈量中國的諸多不是。

這批人的高所得,使他們不喜歡貧窮落後的中國,近年來雖中國已崛起,但他們沒有足夠資本可參與兩岸經濟交流的利益分配,其高所得幾乎全來自於台灣本土所給予,他們無須顧慮中共的感受,因此他們成為最堅定的台獨運動者。以上是台獨運動的基本隊伍,我們可以說台獨運動是台灣本土有錢階級(或稱本土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勿假扮中華民國綁架台灣 更多文章

二、台獨運動的群眾基礎的形成

台獨運動在其運動過程中,群眾基礎不斷發展擴大,這主要得力於兩岸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