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購併說」與孤立外交─理想高喊、現實潰敗

總統賴清德日前提出「購併說」,以大公司併購小公司比喻兩岸關係。(資料照,柯承惠攝)

賴清德總統拋出「購併說」,試圖以企業併購比喻兩岸對等地位,挑戰大陸話語主導。然而,這番論述背後,反映的不僅是對大陸的反擊,更揭示出他在國際現實中愈發突出的格格不入與焦慮。當世界回歸經濟實用主義,賴政府仍堅守價值戰線,台灣是否正在錯失關鍵轉折?

在520前夕,賴清德總統拋出「購併說」,以大公司併購小公司比喻兩岸關係,試圖挑戰中國壟斷統一話語權,反問北京為何不能接受台灣也開出條件。此番言論引發朝野激辯,在野黨痛批為「賣台論調」。然而,若深入觀察,這不僅是賴總統在兩岸論述上的新嘗試,更折射出他在當前國際局勢中的格格不入與日益加劇的焦慮,也讓人不禁要問:賴總統是否仍看得清現實世界的權力動態?

自上任以來,賴總統高舉「民主同盟」的旗幟,倡議建立「非紅供應鏈」,批判大陸的不公平貿易,企圖以價值聯盟取代傳統地緣經濟。然而,現實卻無情地回應他的理想:他所期待的民主盟友,不僅未呼應他的主張,反而在川普可能重返白宮、全球再度陷入保護主義陰霾的當下,紛紛選擇與中國強化經貿往來,重回自由貿易的務實主義路線。

特別是日本的態度,更顯露出殘酷對比。一方面,日媒對賴總統就職周年專訪給予高規格曝光,言辭誠懇,姿態親切;但另一方面,日方卻正在悄悄重啟與中國的多邊經貿合作。看似熱情的媒體曝光,背後卻是冷靜的戰略選擇。如此差距,讓人質疑,台灣的「國際支持」是否僅止於外交上的儀式感,而非實質的戰略承諾。

因此,賴總統的「購併說」不僅是一種外交語言的創新,更可能是一場用比喻掩蓋現實挫敗的聲東擊西。在世界逐步轉向經濟實用主義之際,賴政府仍執著於意識形態對抗,錯過了與國際現實對接的時機。

當民主聯盟的回響日漸微弱,國內又面臨民意壓力與戰略困境,賴總統的兩岸與外交路線正顯現出「雙重失靈」:理念高舉,卻無實力支撐;話語強勢,卻無實質回應。令人不禁思考,這場抗中大戲,是否終究只是一場政治自我感動的演出?

或許,賴總統該向他政治上最痛恨的對象—川普學習一些現實主義的策略智慧。川普最擅長的,就是「髮夾彎」:今天制裁,明天和解;昨晚翻臉,今晨擁抱—全看美國利益如何擺動。這種彈性戰術雖然不夠道德高尚,卻在全球政治場上屢屢得分。

國際政治從不是道德講堂,而是一場利益賽局。若台灣仍沉溺於被冷落的悲情敘事,繼續高唱「民主價值」的自我獨白,恐怕不僅無法改變現狀,反將錯失每一個重新出牌的機會。與其緊擁日媒唱著「棄婦吟」,不如學會川普式的策略語言;與其高舉「價值外交」的旗幟,不如掌握「利益外交」的主導權。

棋錯一步,全局皆輸。賴總統若無法即時醒悟、調整方向,最終恐怕只會留下一副無人願意對弈的外交殘局。 (相關報導: 「賴總統,你已叛國!」黃光芹怒嗆賴清德併購說:親中害台打包賣台灣 更多文章

*作者為時事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