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觀點:中國不是蘇聯,那會是羅馬尼亞嗎?

作者認為,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4日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了批評中國的演講後,讓人們聯想起1946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資料照,AP)

如今中美持續角力,深深影響著世界的局勢。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4日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了批評中國的演講後,讓人們聯想起1946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新冷戰」似乎又要捲土重來。

當年的冷戰是美蘇兩大陣營在意識形態、軍事裝備、科技實力等方面的較量,蘇聯最後的土崩瓦解令中國望而生畏,二十多年來中國一直以蘇聯的興亡作為明鏡,警惕自己重蹈覆轍。

在「新冷戰」的輿論氛圍下,中國最害怕的是被對號入座,最憂心的是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對中國失去正面的期待。

最近,中國多家官媒發表社論,否認中國是蘇聯。《環球日報》10月7日發表社評《中國不是蘇聯,誰也休想用對付蘇聯的那一套對付我們》,文章稱:「貿易戰一定要讓美國感到痛,南海、台海也決不能讓美方恣意妄為。但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做這一切,讓美方知道,它每次亂來都會付出代價,而中國又是始終朝它敞開友好合作大門的國家。文章最後稱:「如果中國能夠這樣做,假以時日一定會產生戰略效果。中國很獨特,我們不是蘇聯,誰也休想用對付蘇聯的那一套對付我們。」

和這篇充滿「武裝鬥爭」味道的文章不同,《參考消息》的一篇《不約而同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不是蘇聯》,充分發揮了中國「統一戰線」的特長。

文章稱:「國內外學界、媒體集體發聲:不,中國不會是蘇聯。當外界試圖將中國與當年的蘇聯相提並論時,有兩個關於中國的「迷思」正被空前放大:一是中國是否具備當年蘇聯的實力與野心;二是中國能否在與美國的對抗中避免蘇聯式的悲劇命運。」

文章還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觀點:「中國不會是蘇聯,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建成了一個商業大國,並沒有在世界上追求軍事支配地位。美蘇競爭蘇聯落敗,不就是因為蘇聯經濟垮掉了嗎?」 以及索特倫的觀點:「中國並不是蘇聯。中國區別於蘇聯的最大特徵,是自身蓬勃的經濟發展。」

俄國5月將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大規模閱兵。(翻攝網路)
作者稱,中國並不是蘇聯。中國區別於蘇聯的最大特徵,是自身蓬勃的經濟發展。(資料照,翻攝網路)

文章後半部分分析了蘇聯解體的原因,提到香港《南華早報》形容那個年代「蘇聯體制的核心是腐爛的,最終會自行崩潰。果然,在1989年,柏林牆倒塌了,到1991年,蘇聯完全解散了。」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盛世良對此分析認為「 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錯過了多次改革的機會。首先陷入了與美國軍備競賽的怪圈。其次經濟方面,實施計劃經濟的蘇聯則表現得過於壟斷,國家牢牢控制著市場的方方面面。根本原因在於國家政權失去了執政能力,不敢強力鎮壓,也不敢完全放開,最後終於解體。」

今天全國形勢一片大好?

如今中國的經濟確實沒有當年蘇聯那麼糟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曾經在2011年以前,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2011以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在7%上下徘徊。官方的解釋是:通過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長來實現轉型升級。

但是如今中國經濟增長的後勁不足也是現實,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都是依賴高污染、高能耗和重複性建設這樣粗放式的發展。 (相關報導: 吳典蓉專欄:不罵中國就不會選 更多文章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漸失,中國的勞動成本、環境成本、服務成本不斷上漲,政治環境日漸惡化,大量外資企業撤離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創新、創造能力却沒有大幅進步,盜版、竊取知識產權的現象屢見不鮮,就連在中國熱播的綜藝節目,也大多抄襲自韓國。中國官方口中:未來中國經濟需要靠創新驅動的美好願景,現在看來何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