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監被閹割怎麼上廁所?不能站也不能蹲,「真實解決方法」太沒尊嚴令人心酸

太監是宮廷中專職服侍皇室的重要人員,由於必須確保皇族血統純正,在進宮前需先進行「淨身」,也就是閹割手術。(圖/取自延禧攻略官方微博)

在中國封建社會,太監是宮廷中專職服侍皇室的重要人員。由於必須確保皇族血統純正,這些多數出身貧寒的少年,在進宮前需先進行「淨身」,也就是閹割手術,自此與正常男性徹底區隔。但這種手術除了生理上的改變,也帶來一個現實又殘酷的問題,失去生殖器後,太監們如何如廁?

古代太監被閹割是怎麼上廁所的?

根據《搜狐網》報導,明清以前的太監多僅切除睪丸,保留陰莖,因此排尿功能未受影響,仍可站著小便。但隨著醫術進步,尤其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閹割技術更加「徹底」,不僅陰莖被完全割除,連控制排尿的肌肉(括約肌)也常被一併切除,這使得術後的太監無法自主排尿,只能依靠在尿道口插入蘆葦、麥稈、羽毛等細管導尿,既為引流,也防止傷口閉合造成尿道阻塞。

為避免漏尿弄髒衣物,多數太監會在襠部墊上厚布,類似現代尿布。由於更換不易,許多太監經常散發尿騷味。清宮女官何榮兒在《宮女談往錄》中曾提及,太監為掩蓋體味,對香料十分講究,擅長用香藥製成香囊或香膏隨身攜帶,成為一種必要的生活技巧。

閹割過程極其痛苦且危險。施術前,受術者僅以烈酒止痛,手術後立即插入白蠟製成的導尿管維持尿道通暢,否則尿孔可能癒合閉塞,需再次開刀。傷口癒合期間容易高燒、感染,許多少年因此不治。即便撐過手術,仍需面對終生失禁、反覆發炎等後遺症。

這類殘酷手術背後,有著專業化的操作體系。清代北京流傳著兩大家族式的「閹割世家」,一是南長街的老五,一是地安門外方磚胡同的小刀流。這些人不僅精於技術,更獲得朝廷認可與獎賞,定期供應數十名太監給內務府。手術流程甚至成為一套傳統儀式,有「七二茶」之稱,意指術後插管七天、用茶水安撫情緒,連飲茶的順序都有講究。

儘管清代醫術已能降低死亡率,但「當太監」仍是極度悲慘的命運。那些為求生計、出身卑微的貧童,往往在年幼時被迫做出這樣的選擇。一旦撐過那段痛苦與羞辱,他們雖然有機會在宮中獲得地位,卻也需終生忍受生理與心理的折磨,成為帝王制度下最沉默卻最悲涼的一群人。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