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是否必將一戰?哈佛甘迺迪學院創院院長艾利森談「修昔底德陷阱」

格雷厄姆・艾利森。

很多人信命,自古已然,遑論中外。《注定一戰》這本書開篇就講了一個細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屍橫遍野,經濟崩潰。參戰國中沒有贏家。力主參戰的德國總理霍爾維格無法解釋他為什麼會做出當初的選擇,只得哀嘆:「早知如此啊!」 是啊,早知如此,不僅霍爾維格會做出別樣選擇,所有參戰國的總統、沙皇和總理們也都不會愚蠢地捲入這場浩劫。可是,歷史會有如果嗎?這難道不是命中註定嗎?

人類進入21世紀,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問題莫過於:美國和中國之間會爆發戰爭嗎?美中之戰會是命定的劫數嗎?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把這種命中註定稱作「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

艾利森教授在哈佛執教50多年,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創院院長,目前擔任甘迺迪學院的貝爾佛科學和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艾利森教授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國際政治學者,但是他出版的著作並不是很多。他最著名的學術成就莫過於發明了「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現在,學者和專家們在論述美中關係時越來越多地使用這個概念,據說歐巴馬和習近平還曾經就此發生過爭辯。

修昔底德陷阱究竟是指什麼呢?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他所寫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人類的第一部歷史著作。他在這本書裡記敘了斯巴達和雅典這兩個城邦國家之間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迅速崛起的雅典對當時的霸主斯巴達形成了挑戰,而斯巴達出於對雅典挑戰的恐懼而輕啟戰端。艾利森教授在研究這本著作時發現:像這樣的新強權的崛起對現存秩序產生結構性的壓力(structural stress/pressure),從而導致與老強權發生衝突的例子在世界歷史上比比皆是。在過去五百年中,一共有16次新崛起的強權挑戰老強權的事例,其中只有四次以和平告終(老強權讓出霸主的寶座,或是新老強權和平共處),其他的12次都是訴諸刀兵,兩敗俱傷。艾利森教授稱這種​​歷史現象為「修昔底德陷阱」。

今年五月,艾利森教授出版了他的新作《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By Graham Allison, 2017) 他在這本書裡詳盡地闡述了「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分析了未來美中關係的走向。雖然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作者對中國唱讚歌多,對美國批評多,但是這仍然是一本立意新穎、見解獨到、觀點深刻的好書。 (相關報導: 自由民主真是人類最終章?法蘭西斯.福山:「中國模式」是民主唯一對手,中美恐將爆發戰爭 更多文章

艾利森所著《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書的封面
艾利森所著《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書的封面

首先我們看看艾利森如何看待中國。他認為,要想避免與中國的衝突,美國人首先要全面深刻地看待中國崛起這個事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按照購買力來計算,中國的GDP已經超越美國,到2024年,美國經濟將只是中國GDP的三分之二!艾利森教授對中國崛起的速度大為驚嘆。他引用了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的話說,中國是在30年間把英國的工業革命和全球資訊革命結合到一起。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在2005年,中國每兩個星期就能建成相當於今天羅馬的建築面積,所以書中的一個章節就叫「羅馬是兩個星期建成的」。艾利森教授談到自己每天去甘迺迪學院上班都要經過查爾斯河上的大橋。此橋的重建花了四年,每天的堵車惹得怨聲載道,而中國重建比查爾斯河橋更大的三元橋卻只用了43小時!紐約時報著名的專欄作家佛里曼在參觀天津時被壯觀美妙的梅江會展中心折服,當他得知這個中心的建成只花了八個月後感慨萬千,因為他從馬里蘭州的家去坐地鐵,華盛頓地鐵的員工修理兩節滾梯台階差不多也要花這麼長的時間。中國現在幾小時做的要比美國幾年間完成的都多。同樣拿我們身邊的華盛頓地鐵的銀線來說,1968年就開始規劃,2000年正式啟動,2009年動工,2014年完工一期工程,才只有五個站。連接杜勒斯機場的二期工程何時能夠真正完工就更不知道猴年馬月了。而北京能夠在一年之內做到幾條地鐵線路同時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