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台灣被邊緣化了?哈佛教授米德:美國對台防衛仍傳統,中美對抗恐成全球分水嶺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講座教授 Rana Mitter 17日出席「川普與習近平的全球秩序之爭」座談。(顏麟宇攝)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以來,全球因為其關稅和外交政策,造成巨大問題。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否要陷入孤立主義、中國又是否想要取而代之的辯論不斷。對此,「長風基金會」週六下午特別邀請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管理學院「李成智(S.T. Lee)美國-亞洲關係」講座教授、歷史學家米德(Rana Mitter)來台解讀,並與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對談美中關係,現場也吸引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等上百位師生和社會人士前來聆聽。

米德在「川普與習近平的全球秩序之爭」座談中指出,美國和中國可能即使不一定在軍事方面,但至少在語言和經濟方面,已出現了某種對抗關係。目前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目標是成為、甚至可能正在成為亞太地區的主導力量。除此之外,中國顯然還在尋求並維持重要的全球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在25或30年前是難以想像的,因為那時的中國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且這種影響力現在仍在形成中」。

川普重塑全球貿易邏輯,關稅不會恢復原狀

相較之下,米德認為,隨著新一屆美國川普政府的到來,美中關係也迎來了特殊的時刻。由於川普新政府的政治運作方式,與冷戰或後冷戰時代相比都大不相同,中國也繼續具有全球影響力,因此其經濟安全和國際政策仍在迅速變化。未來「經濟戰」將成為美中之間真正主導的戰爭,也是中國和美國能夠最勢均力敵競爭的一場戰爭。

中美新冷戰:川普與習近平。(圖/van huy nguyen@flickr)
中美新冷戰:川普與習近平。(圖/van huy nguyen@flickr)

在經濟戰當中,關稅問題仍是川普政府的重中之重。米德指出,「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是,美國政府拒絕了自由貿易環境中的大部分期望或規範,而是選擇啟動不同的全球貿易環境,至少就美國而言,關稅是議程的核心」。

米德指出,儘管貿易經濟學家認為貿易逆差,並不一定是兩國關係整體失衡的標誌。但認為美國製造業本質上已經被各種因素掏空:包括自動化、新技術以及中國製造業的崛起的想法,現在已經成為美國政治思想的一個核心部分,而且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因此,「新的關稅集中化作為(川普政府)一種強有力的、在某種程度上非常具有破壞性的經濟工具,試圖重置全球貿易關係」。

米德還說,美國與中國既然達成了目前的協議,那就代表會要堅持相當長一段時間,「我認為,短期內關稅水準不會出現太大的上漲或下跌」。與之相反,人們的注意力很可能會轉向我們現在所處的關稅水準,而這將是目前全球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

不過,米德也預言,現在這種關稅稅率,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美國的關稅回到以前的水平」。因為過去的許多預期是,生產應該基於最便宜的價格。但當代思維的核心,卻是將經濟問題轉變為國家安全問題,「我們在過去幾周和幾個月中看到的許多事情,我預測,在未來幾年中,它們將在許多方面繼續下去並不斷深化」。 (相關報導: 專訪》穆迪降評美國失去3A金牌 中山大學國資所所長王昭文: 「不是第一槍,是最後一槍」,市場衝擊有限 更多文章

貿易戰、關稅、港口。中國山東省煙台市的貨運碼頭。(美聯社)
貿易戰、關稅、港口。中國山東省煙台市的貨運碼頭。(美聯社)

此外,米德也指出,盡可能在美國國內生產的想法,將會是美國一個非常明確的前進方向。例如川普在總統就職演說中,就談到了「自給自足」是美國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了解中國歷史和政治的人都知道,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也更加關注確保經濟和安全的聯繫,並通過提出所謂的「雙循環」經濟政策來實現這一點,即國內經濟應該盡可能地保護外部世界,同時保持涉及向外部世界出口的國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