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san日產汽車陷入嚴重財務危機,淨利暴跌94%
日產陷入財務危機,接下來將計畫在明年6月與本田完成合併談判。(圖 /Honda提供)
「日產(Nissan)陷入財務危機,宣布裁員9,000人!」今年11月,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登上全球各大媒體,震驚車界和消費者;沒想到,1個月後又傳出本田(Honda)將與日產合併協商,更有望納入三菱汽車(Mitsubishi)。日產過去相當風光,推出不少經典車款,在全球擄獲許多車迷芳心,不禁讓人好奇,究竟發生什麼事情導致 Nissan 日產汽車財務緊縮、人事縮減?連本田都要「出手相救」?觀察日產2024年財報,日產今年上半年財報淨利為192億日圓,比去年同期銳減94%;在11月公布的第3季財報中,淨虧損更達到93.4億日圓,不僅遠低於市場預期的490.7億日圓獲利,相比去年同期賺1,910億日圓,狀況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
Nissan日產做錯什麼?錯失油電車商機、三缸引擎策略失敗
日產在2017年總計賣出581萬輛車,較前一年增加4.6%,隨後卻逐年下降,不僅是受到疫情衝擊,日產首席執行長內田誠也坦承,美國市場對混合動力油電車款的需求量增長,據Cox Automotive估計,美國在售的油電車型數量在5年內成長40%,不過日產卻沒有及時推出更多混合動力油電車選擇,更加速近2年在美國銷量嚴重衰退。
此外,日產也高估中國市場對三缸引擎的接受程度,淘汰可靠又備受信任的四缸引擎,改以三缸引擎作為銷售主力,但是並未擁有廣大的接受度,加上中國近年來大量的自有品牌車廠崛起,讓日產在美國、中國兩大主要市場銷售量大幅下降,上半年全球銷量下降3.8%至159萬輛,在中國就下降14.3%。
全新第4代Nissan X-Trail配置日產最新開發的1.5L VC-Turbo直列三缸可 變壓縮比渦輪引擎,市場反應卻不如預期。(圖/Nissan提供)
Nissan日產緊急因應措施:全球裁員、減少產量與出售三菱持股
因此內田誠在11月宣布Nissan進入「緊急模式」,先喊出全球裁員9,000人並減少20%生產量,更決定出售持有的1.49億股的三菱股票,也就是說對三菱持股比例降至34.07%,同時下修全年營收預測至12.7兆元。此外,內田誠也將自願「減薪50%」,以示對公司現狀的負責。
面對日產的財務危機,日產執行長內田誠不僅宣布公司進入「緊急模式 」,更自願減薪50%以示負責。(圖/路透社)
過去Nissan也曾面臨營運危機,後來怎麼了?回顧日產的歷史危機:雷諾收購與戈恩救援
不過這並非日產首次面臨存亡危機,1933年成立的日產在進入1990年代後,因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及同期日產高層一系列錯誤決策開始連續虧損,截止1998年背負債務就高達2.1兆日元,市場份額由6.6%下降到不足5%,瀕臨破產邊緣。
雷諾(Renault)在1999年以54億美元收購日產汽車36.8%股權,成為日產大股東,並組建雷諾日產聯盟。(圖/路透社)
只是這位「日產救世主」在2018被查出多年來在有價證券報告書中低報自身薪資,並挪用公款進行私人投資,涉嫌違反《金融商品取引法》、《公司法》,最後戈恩不僅被解除董事職務,甚至棄保潛逃離開日本並到黎巴嫩,成為國際逃犯。
戈恩(Carlos Ghosn)過去曾被認為是日產的救世主,但是後來卻成為 國際逃犯。(圖/日產提供)
台灣鴻海積極出手?關潤出任策略長力求入股日產
面對日產的財務危機,誰又會跳出來當救世主?據《鏡週刊》報導,布局電動車多年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眼見日產營運與財務陷入困境急需外援,在今年初就已派出曾任日產副營運長、鴻海電動車發展的日籍策略長關潤(Jun Seki)向日產遞案,並對日本經產省(等同我國的經濟部),及日產最大往來銀行瑞穗銀行溝通,希望爭取到鴻海入股的機會。
據傳,鴻海電動車發展的日籍策略長關潤(Jun Seki)曾向日產遞案。( 圖/鴻海提供)
對此,鴻海並未正式回應,日產也強調「雙方並未接觸」,不過在鴻海欲入股日產消息傳出後不久,12月23日本田與日產即宣布啟動合併談判,也被外界認為是鴻海加速兩大日本汽車巨頭的合併。資深車業人士透露,「雖然不確定兩企業合併是不是有救,不過身為日本企業的日產,寧願繼續留在日本喘口氣,也好過被其他國家的企業掠奪資源技術。」本田和日產分別為日本第2和第3大車廠,僅次於豐田。
本田日產合併大計:將成全球第三大車廠
以2024年12月30日狀況判斷,Honda本田市值 8.08 兆日圓,Nissan日產市值 1.78 兆日圓,換句話說,若兩大集團成功合併,將是繼 2021 年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和 PSA 集團以 520 億美元合併成立 Stellantis 以來,汽車產業最大的一筆交易。
本田和日產分別為日本第二和第三大車廠,僅次於豐田,接下來若合併, 將躋身全球第3大汽車製造商。(圖/美聯社)
不僅如此,若本田、日產合併,觀察兩企業在 2023 年銷量超過 800 萬輛,也就是會躋身全球第 3 大汽車製造商,僅低於豐田 1,120 萬輛和德國福斯 920 萬輛。
合併後的第一步?未來發展重點:電動車資源整合成關鍵
現階段,本田與日產將創立一家控股公司,預計明(2025)年 6 月完成合併談判,並計劃在 2026 年 8 月上市,且本田將能夠提名控股公司的大多數董事,三菱(Mitsubishi)也有望加入。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則表示,若 3 家車廠順利合併,當務之急將是整合各自的資源以節省開支,利用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以及加快電動車計畫。
TrendForce分析,在電動車領域,若本田和日產短期內合併將反映資源整合,而非銷量提升。目前兩家車廠的電動化目標不盡相同,Honda本田初期改造油車平台生產電動車,作為過渡方式,以加速在中國市場投放BEV,計畫2040年實現BEV及FCV的全球銷售占比達100%。
日產則聚焦e-POWER混合動力技術,規劃到2030年所有新車型均搭載e-POWER或純電動力。三菱汽車雖在銷量上的貢獻有限,但三菱集團擁有電動車核心零組件如電機、逆變器等製造能量,藉由三菱汽車維繫供應鏈關係,應有助於新公司發展電動車。由於三方皆有專有技術及特點,整合將有一定難度且需要相當時間。然而,盡快提出新的電動化方向,包括加快下一代電動車平台的推出,將是完成合併協商後的重要任務。
研調機構集邦認為,若3家車廠順利合併,當務之急將是整合各自的資源 以節省開支,並加快電動車計畫。(圖/法新社)
雷諾汽車針對Nissan、Honda合併的回應
而身為日產的主要股東,雷諾(Renault)在12月底終於首度回應,表示「將根據集團及利害關係人的最佳利益考量所有選項」也就是說,雷諾集團持續執行其策略,推出為集團創造價值的項目。
那,合併後台灣市場會受影響嗎?
至於本田與日產若合併,是否會影響在台灣市場狀況?根據掛牌數顯示,台灣本田累積前 11 月銷量達 23,698 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卻衰退11.8%。台灣本田表示,「目前台本沒有得到總社相關資訊,在台灣業務也完全不受影響。」而裕隆集團(2201)旗下裕日車所代理的 Nissan 前 11 月累積銷售 17,397 輛,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5.3%。裕日車僅跟進人事「瘦身」,針對符合退休資格的員工祭出優退方案,員工規模將從現有約 400 人簡化為 350 人,減幅約 1 成;不過針對兩大企業合併部分,裕日車強調「目前裕日車與日產相關業務合作一切正常、不受影響。若後續有任何更新,我們會隨時向各位說明報告。」
(相關報導:
TOYOTA RAV4倒車顯影屢修未果!車主喊退車遭拒:「檸檬車條款」真能保障消費者權益?如何才能退車退費?
|
更多文章
)
裕隆旗下裕日車跟進人事瘦身,不過與日產相關業務合作不受影響。(圖/裕日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