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6日召開理監事會後,公布新一波的打房措施,央行「休息」未祭出新打房措施已好久,這次為何再度出手?
央行這波新的信用管制措施,下手算是相當重。除了把信用管制地區增加,新增新北市的五股、泰山、八里與桃園四個地區外,還新增購買第三戶以上者,購屋貸款以5成為上限,估計影響35萬戶房貸戶。此外,亦降低豪宅認定標準,及降低豪宅貸款成數到5成。
台灣房地產的存量其實已遠遠高出需求,空屋戶數達百萬戶左右,但房買始終下不來,甚至仍持續上漲,原因在正常居住的供需之外,有龐大的投資需求拉高房價、支持房價,結果反而讓經濟弱勢而有居住需求者買不起房子。因此,如何壓制房市的投資需求,一直是政府打房政策的重點。
大部份投資客其實玩的都是高槓桿財務手法,特別是在低利率的今日,讓投資客能以較少的資金,買下較多的房子,待漲價後賣出獲利。舉例而言,如果投資客手上有1000萬資金,在貸款可達9成時,假設購買的都是總價1000萬的房子,他可買進的房子有10間,其餘9000萬資金全部來自銀行,繳交2%左右的利率即可;如能利用到寬限期,資金成本更低。
但央行把貸款成數提高到5成,投資客能買入的房子只剩下2間。因此,央行措施對抑制炒房當然會有效果。由學者組成的房改盟在拜訪財政部時,提出的抑制房價措施中,就包含要求政府效法中國政府,把非自用住宅的貸款成數限縮到3成。央行這次訂出的5成雖然不到其要求的3成,但已相當接近了。
如果房價繼續上漲,這波措施的效果不大,坦白說,應該很快就可看到央行再把第3戶購屋的貸款成數再降低。
有人說央行的措施不會有效果,因為有錢人都不必貸款就可購屋,但此說未必真確。大部份投資客仍仰賴銀行資金帶來的財務槓桿炒房,少數可不貸款就掏得出足額現金購屋者,如果是自用自住,原本就不是打房目標;如果也是為了囤房,一來這種人是極少數,二來要抓囤房是要靠提高持有成本下手,也就是說要靠財政部的稅制改革,而非央行的信用管制措施。
更值得玩味的是央行再出手的原因。重要且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央行所說的,看到高房價「從特定地區外溢至鄰近行政區的現象」,且「單一借款人申辦多筆房貸的比重偏高,顯示投資客有利用銀行資金囤房的現象」。但更重要且隱而未現者,可能是央行開始擔心房價的轉折─甚至崩跌,要預作準備。
目前房價的確仍處高點,部份地區也持續上漲,但第一太平戴維斯的統計,今年第1季的大型商用不動產成交量大幅萎縮,只刊正73.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4%;永慶房屋第1季的報告也顯示,幾個主要都會的委賣量大增3成,顯示投資客獲利了結心態濃厚。日前台北市政府標售號稱信義區最後一塊黃金地A25的地上權,在流標4次、下調權利金7折後,才以高出底標僅800萬元標出。
這些數據、這些徵兆,都顯示房市已是居高思危,逐漸呈現停滯現象。
再以大環境看,經濟面方面,美國的量化寬鬆(QE)已退場中,資金潮漸減,預估明年上半年可能開始升息,台灣當在美國之後才會跟進升息。但一旦開始升息,對房市將是一記重拳,多年來仰賴豐沛又低廉資金撐起的房市榮景就將開始消退。政治面方面,年底7合1選舉後,明年開始就進入總統大選的起步期,民怨之首的高房價,必然又要成為不分黨派都要撻伐的對象,屆時有可能又會有新的打房措施。
因此,房價轉折的可能性較過去更高,對央行而言,如不預先作管制處理,毫無準備的迎來房價崩跌,將會是一場災難─金融機構必然會吃下大筆呆帳、逾放比上揚、流動性下降、金融機構財務體質變差….。某個角度而言,央行也是嗅到房價轉折味道,預先出手管制,避免房價下跌後的金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