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技術強…中國正在侵略全世界!1產業被破壞「他們乖乖聽話拿2300億投資」

中國以供應鏈影響地緣政治格局。(新華網 via AP)

中國正透過「產業外交」及技術管制,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紅色供應鏈」,將製造業投資作為獎勵與懲罰的工具,進一步強化對全球產業鏈的控制。學者指出,北京透過調控企業投資方向,影響友好國家經濟發展,同時對地緣政治對手設下障礙,印度便是其中一例。

中國「產業外交」布局全球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凱新(Kyle Chan)在Substack發表分析,中國企業近年來為規避關稅、確保市場准入,正積極在全球建廠,重新調整供應鏈。

除了在歐盟、巴西等主要市場直接設廠,中企也透過在墨西哥、越南等地投資,以享有貿易協定帶來的優勢。

例如,摩洛哥因與美國、歐盟簽訂貿易協定,已成為中國投資電動車及電池生產的熱門地點。

然而,這些投資決策並不僅基於經濟利益,北京積極引導中企的海外擴張方向,確保中國企業主要投資「友好國家」,而對不友善國家則採取限制措施,展現產業發展的地緣政治考量。

「北京調控投資」產業成地緣政治籌碼

中國政府將製造業投資作為外交手段,根據地緣政治關係決定資金流向。對友好國家,中國企業獲得鼓勵與支持;對立國家則遭遇投資限制。

例如,中國商務部已要求比亞迪、上汽、吉利等車廠,暫停在支持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歐盟國家投資,轉而將資金投入對中友善的歐盟成員國。

目前,中國在歐洲的最大投資對象為匈牙利,該國已獲得70億美元(約新台幣2303億元)投資,用於建設CATL電池廠及比亞迪新廠,預計今年投產。

此外,巴西也成為中國在拉美最重要的製造業投資據點,顯示中國透過產業布局深化與戰略夥伴的經貿關係。

中國對印度、菲律賓投資趨冷

受南海爭端影響,中國企業對菲律賓投資規模遠小於泰國與印尼,顯示地緣政治緊張影響資本流向。同樣地,中國對印度的投資計畫也受到政策干預,不僅限制中國工人及設備進入印度,也阻止中企擴大在當地的投資

另外,中國還將印度視為潛在的製造業競爭對手,尤其蘋果(Apple)近年來持續增加印度的生產比重,從2021年占比僅1%到2024年已攀升至14%,並計劃在印度生產高端機種iPhone 16 Pro。此趨勢可能促使中國決策者擔憂印度取代其全球供應鏈地位,進而採取遏制措施。

中國技術管制影響全球產業發展

中國的全球產業布局類似日本、韓國曾推動的「雁行模式」,透過供應鏈外移,帶動其他國家工業發展。但學者認為,中國與日韓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更積極控制技術、設備與核心產業投資,甚至影響他國工業發展

除了控制企業投資方向,中國也限制稀土加工、電動車技術與鋰提煉等關鍵技術出口,以維持對全球供應鏈的主導權。

這樣的技術管制已成為歐盟與中國在電動車產業上的爭議點,北京要求中國企業優先投資對中友善的國家,而非支持加徵關稅的國家,進一步展現「產業外交」策略。 (相關報導: 又1產業被中國封殺!「4萬噸貨遭退回」損失破19億,估3月掀倒閉潮 更多文章

這場供應鏈戰略調整,將不僅影響中國製造業的全球擴張,也將重塑國際經貿與地緣政治關係,牽動未來產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