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過去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人的金融知識堪憂,這已成為一種危機。筆者認為,這不僅是美國的問題,也可能是我們普遍面臨的挑戰。為此,筆者特別摘錄了該文,將其測試題目本土化,加入經濟學觀點解釋,供投資人自我評估之用。
即便一般投資人具備基礎金融知識,但未必了解現行投資方式及其對生活的影響。對投資行為後果的認識不足,可能比僅缺乏金融知識更有害。提升對金融的理解並改善投資行為,才是避免損失的關鍵。以下是自我測試的題目。
1. 外科醫生手術做得越多,技藝就越純熟,手術成功率也越高。同樣地,投資者交易得越多,經驗就越多,成功率也越高。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在投資市場中,頻繁交易不代表成功率提升,與外科醫生重複操作提升技術不同。短線獲利依賴對手判斷錯誤,若雙方技術皆提升,則無人能獲利,反因交易成本而虧損。
建議:專注於「策略邏輯」與「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波動,並且謹慎控制交易次數,以降低交易成本。
2. 主動型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是專業投資人士,他們以跑贏市場為目標;而指數型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只是以跟上大盤為目標。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是專家,掌握特殊知識、技能以及業餘投資者接觸不到的訊息。平均來看,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能跑贏市場。因此,業餘投資者最好選擇主動型基金,而不是指數型基金。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臺灣市場中,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經理無法長期跑贏指數,主要原因是管理費與手續費過高,削弱了表現。而且,多數投資人無法精準挑選出未來會表現優異的經理人。
建議:若非資深投資者,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會較有效。由於費用較低,長期下來反而更容易跑贏大多數主動型基金。
【說明】只有在發現較無效率的市場或基金經理具特殊資訊優勢時,主動型基金較有機會超越大盤。
3. 共同基金公司為旗下基金打廣告時經常提到基金是“幾星級”。晨星公司(Morningstar)將同一類別中表現最好的基金評為5星。這說明我們最好購買那些宣傳其基金被評為5星的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晨星評級僅反映過去績效,無法保證未來表現。很多基金公司會刻意宣傳過去績效較好的基金,但未提及表現不佳的產品,形成「存活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
建議:除了星級評級,更應關注基金的「長期夏普值」和「策略一致性」,以做出更全面的評估。
4. Jane 是臺灣知名共同基金的經理人,該基金已連續 10 年跑贏 0050 指數。她大學畢業於臺大數學系,並以優異成績完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 MBA。這說明我們最好投資該共同基金,而不是 0050 指數基金(或ETF)。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這是典型的「代表性偏誤」。市場變化快速,過去績效並不代表未來表現。即便是優秀的基金經理,也可能因市場趨勢變化或策略失靈而績效下滑。
建議:應該評估基金經理的「投資邏輯」與「風險控制能力」,而不是僅依賴過去的亮眼績效。
5. Michael 熱衷環保,希望自己的投資與價值觀保持一致。他選擇的共同基金排除了破壞環境的公司,他也明白這種基金的年回報率有可能比傳統型基金低一個百分點。Michael 的選擇是理智的。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對。
這是價值驅動的選擇。ESG 投資不僅能滿足個人價值觀,長期來看還可能因政策變化(如碳稅)與社會責任感的提升而獲得更高回報。
建議: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追求財務回報與社會或環境正面影響,常投資於可持續發展、環保、教育等領域。可參考晨星「永續投資評級」較高的基金。
6. 只要買進AI概念的股票(臺積電、聯發科)等績優股並長期持有,就能穩定跑贏大盤。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後見之明偏誤」使人以為過去績優股未來也會表現亮眼,但未必如此。產業週期變化、競爭加劇及政策風險都可能影響公司表現。
建議:應採用「動態資產配置」(Dynamic Asset Allocation)及「分散投資」策略,並定期檢視持股,避免集中風險。
7. 若臺灣股票與國外股票回報率之間的相關係數約為 0.9,而相關係數的最高值為 1.00,這已經是非常高的相關性。這樣的相關性意味著在臺灣股票和國外股票間做全球資產布局沒什麼意義。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雖然相關係數較高,但全球資產配置仍能分散風險,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影響。雖無法保證高回報,但可避免資產集中於表現最差的市場,提升回報穩定性。
建議:採用「全球分散配置」策略,並結合匯率避險工具,有助於降低風險並提升報酬穩定性。
8. 星巴克超大杯拿鐵咖啡的價格約為 150 元,如果一個月喝 10 杯,一年大約就是 18,000 元。假設你今年 25 歲,若將這 18,000 元存入年利率 6% 的帳戶,經過 40 年的複利成長,等你 65 歲退休時,這筆錢將累積至 18 萬多元。因此,你最好別喝星巴克拿鐵了。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雖然存下這筆錢經過複利成長可累積不小的財富,但投資回報與生活品質需取得平衡。金錢不僅用來增值,更在於提升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
建議:評估「當下的快樂」與「未來的財務自由」哪一個更有價值,並根據個人滿足感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投資成功不僅靠金融知識,還需深刻理解行為與風險管理。許多投資人未充分認識決策影響,甚至誤判市場而虧損。關鍵在於持續提升金融理解與建立正確觀念,希望本文幫助讀者自我評估,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季凡撰寫,現在訂閱:風傳媒VVIP合作推薦專案,除了以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還有優惠好禮大加碼!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相關報導: 季凡觀點:川普會放棄臺灣嗎? | 更多文章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