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民營經濟」成中美博弈變數 中國學者:台商應審時度勢尋轉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5年2月17日在北京召開民企座談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會中發言。(截自央視)

備受外界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於4月27日在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審議相關草案,此前該法案一度在今年中國兩會上「難產」引發外界猜測。 近幾個月來,中國消費市場有短暫恢復的跡象,這樣的回暖態勢多是政府層面透過貨幣政策進行推動。對於民企來說,能否遏制住行政違法現象的發生是所有穩定的營商環境的前提,也是眾多投資者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

此次《民營經濟促進法》在草案提審上增加「任何單位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向民營經濟組織收取費用,不得實施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罰款,不得向民營經濟組織攤派財物;針對同一檢查物件的多個檢查事項,應當盡可能合併或者納入跨部門聯合檢查範圍」。 

上述內容直指當前地方政府對其他地區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民企採取「遠洋捕撈」(指跨區域違法執法)的行為,對於那些繁文冗雜的行政程序的簡化是否有所幫助,還要看當地具體實施的情況如何? 參閱文章:北京觀察》中國2024經濟成績單出爐─2/3省市未達標,消費疲軟、通縮猶存

遏制「遠洋捕撈」 學者:企業家重視營商的法治環境

鑑於各界對《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期待,除提振經濟外,對於高層向外資喊話中提到的「優化營商環境」也是具體措施之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國的個體工商戶數量已突破1.25億戶。這意味著,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靠民營經濟端穩飯碗,在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上發揮著極其特殊的作用。 

大陸解放軍日報社「上觀新聞」在一篇報導中稱「一些民營企業家曾因地方保護主義痛失專案,法律對公平競爭的強調,正在重塑這種權力與市場的邊界。對普通人來說,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則意味著更穩定的物價、更可持續的社會福利」。 

對此,中國民間智庫學者、南京大學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燕志華在受訪時表示「中國社會對於民營經濟的重視,一直都有這種提法,也在實踐中有落實,但是每到關鍵時候,尤其是經濟發展步入瓶頸期的時候,民營經濟往往成為一個被瞄準的物件,這對於地方經濟發展的時候採取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

燕志華稱,「遠洋捕撈僅僅是新的表現而已,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成為重災區。這實際是因為保護民營經濟常常停留在嘴上和政策檔中,但是每到一個關鍵點,不能給與真正的保護。企業家重視的營商環境,是具有確定性的法治環境,口頭的承諾常常較為模糊。出台法律,本質上是優化營商環境的行為,給與企業家安全感和確定性,希望他們進行安全的投資」。 

自從中共二十大以來,中國民營經濟出現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艱難局面。 當時中國民間輿論認為,民營經濟退場論和離場論將會重現,一些地方政府打著「地方發展」的旗號對民企巧取豪奪,使眾多民營企業家十分寒心。

北京再次推出《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意圖,是希望向外界說明中國的營商法制環境在逐漸改變,也是有意向川普關稅政策表明中國的經濟反擊政策。近一段時間以來,大陸各地政府都在説明外貿企業做好「出口轉內銷」的策略,以應對關稅政策帶來的經濟不穩定因素的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