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間銀行被併購了!星展砸936億元收購「44間分行全移轉」,爆勞資糾紛上千員工離職

2023年正式接手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以來,星展銀行與工會間的勞資糾紛持續延燒。(資料照/謝錦芳攝)

自2023年正式接手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以來,星展銀行與工會間的勞資糾紛持續延燒。雖然此併購案原被視為台灣金融業的一大里程碑,但不到兩年時間內,原花旗員工對星展的不滿卻逐漸浮上檯面,工會更指控原先承諾的「三年工作保障」形同空文,相關勞動條件的變動也引發大規模離職潮。

勞資矛盾擴大 工會痛批星展違承諾

星展企業工會於5月15日公開批評,指出自整併後,星展銀行不僅任意調動員工工作地點、頻繁更改獎金制度,甚至在分行整併過程中未徵詢員工意見。理事長廖重一指出,從2024年起,工會已多次針對獎酬制度設計不當提出抗議,其中包括原訂2023年2月發放的獎金竟延至5月才補發,而2025年新制度更讓員工實領獎金大幅縮水,與前一年相比竟少達六成,衝擊上百名員工生計。

工會強調,早在今年2月17日便已正式向公司反映新獎酬機制的不合理,卻遲未獲得實質回應。無奈之下,工會依《勞動事件法》第40條對星展提出「不作為訴訟」,並呼籲勞動部與金管會介入調查,杜絕外商金融機構內部的「高層獨裁」。

星展回應:制度調整屬正常管理程序 承諾三年保障未變

對於工會的指控,星展銀行澄清,合併過程始終遵守與花旗達成的協議,包括保障員工三年工作權益與遵守相關勞動法規。針對工會提出的獎金大幅縮水一事,星展表示,經內部審查2025年的獎酬制度後發現,若員工的業績與2024年相當,實際獎金僅比去年減少約7%,並未如工會所稱「縮水六成」。

星展進一步說明,獎酬制度的調整係為配合市場趨勢及提升企業競爭力,所有變動皆經過內部充分溝通與討論後才實施。星展強調,公司將持續與工會溝通,並確保員工能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中安心工作與發展。

合併歷程回顧:花旗退出消金 星展全面接手

回顧這起整併案,源自美商花旗銀行2021年宣布的全球策略調整,計畫退出包含台灣在內共14個市場的消費金融業務,將資源集中於新加坡、香港、倫敦和阿聯酋等四個財富管理中心。於是,在歷經28個月的出售過程後,花旗台灣消金業務最終由新加坡總部的星展銀行出資收購。

根據金管會公布資料,星展銀行併購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總交易金額接近新台幣936億元,其中包含約220億元的現金溢價,併購案涵蓋的資產、負債以及不動產等內容總值超過700億元,花旗在台灣的44間分行終止營業,原分行改為星展銀行分行。整併完成後,星展銀行(台灣)在信用卡循環信貸、財富管理資產、放款與存款規模方面躍升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外商銀行。

然而,併購案背後也伴隨著企業文化的磨合與勞資權益的拉鋸。工會直指,整併後管理層未充分尊重原花旗員工的專業與聲音,導致人心不穩、優秀人才流失,若企業繼續無視基層員工的合理訴求,勢將影響長遠營運基礎。 (相關報導: 台灣1所大學確定退場!負債7000多萬撐不住「商圈跟著倒一排」,創校逾30年熄燈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