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攜手法國業者Thales、Radiall,投資約2.5億歐元(約85億台幣),打造歐洲首座扇出型晶圓級封裝(FOWLP)先進封裝與測試工廠。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於5月20日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這不只是鴻海一家公司赴法,更有可能帶動其他台灣供應鏈前進歐洲。」
鴻海投資案,是台灣對法國第二大直接投資案,僅次於固態電池廠輝能於2023年在法國北部設廠。龍燁(Franck Paris)指出,鴻海的佈局不只是補上歐洲晶圓製造之後缺乏的「高階封裝」環節,更是台灣企業首次以核心技術形式,進入歐洲晶片供應鏈的關鍵拼圖。
鴻海此次布局聚焦四大應用領域:車用晶片、太空科技、6G行動通訊與國防產業。新廠目標於2031年前達成年產超過1億顆系統級封裝(SiP)元件,並以法國為據點,服務整個歐洲市場。
選擇法國,而非其他歐洲國家,法方看重的是台灣企業的技術厚度,而台灣企業則關注法國在太空與國防產業的發展優勢。鴻海與Thales的合作也不只限於半導體封裝,雙方還將啟動低軌衛星量產技術的戰略合作,延伸鴻海自2023年11月成功發射首顆自製衛星「珍珠號」後的太空佈局。
龍燁表示,Thales是歐洲太空產業的領頭羊,參與歐洲星鏈計畫,這次合作也是呼應法國國家戰略對太空產業創新的重視。他認為,對鴻海而言,這是一個進入高附加價值國際供應鏈的關鍵里程碑。
這項三方合資案是在本週舉行的「選擇法國」(Choose France)高峰會上正式宣布。該活動是法國總統馬克宏於2018年創立的年度外資招商平台,今年共有超過200位來自全球的企業領袖參與,其中53項外資案公開亮相,鴻海是當中最受矚目的亞洲企業之一。
龍燁說:「這項投資不僅提升台法經濟合作層次,也為歐洲打造更完整的晶片供應鏈打下基礎。台積電在德國德勒斯登設廠,主要鎖定車用晶片製造,而鴻海則聚焦更尖端的先進封裝,兩者互補性高。「這是歐洲晶片戰略的下一步,也是台灣企業擴大全球布局的重要轉折點。」
除了產業合作,龍燁也強調科研交流正持續升溫。過去18個月內,法台雙邊在半導體、人工智慧、海洋與量子科技等領域逐步建立合作管道,包括與工研院(ITRI)建立策略性對接、協助法國企業進入台灣的複雜供應網絡。他坦言:「許多歐洲中小企業不知道該敲哪扇門,我們正在幫他們找正確的切入點。」 (相關報導: 獨家專訪》半導體領航!法國官員:台法打造AI科技同盟,啟動三軸戰略與能源布局 | 更多文章 )
另一方面,針對全球投資布局競爭,龍燁表示,川普政府以關稅政策吸引廠商赴美投資,是各國持續關注的挑戰。他指出,拜登政府已透過補貼政策推動外資前往美國設廠,川普更是以更強硬手段加劇投資競爭,「這並非短期現象,而是一場長期且激烈的全球投資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