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一個巴菲特!為什麼在這時代,模仿股神反而才是風險?

股神巴菲特本月初在股東大會上宣布,將於今年底卸任執行長一職。(圖/AP)
目錄

本月初,已屆高齡94歲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股東大會上宣布將於今年底卸任執行長一職,正式交棒副董事長阿貝爾(Greg Abel)。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項消息與其稱為震撼,不如說是感慨,這一代的黃金歲月也隨著終覺遲暮的股神急流勇退。

談及選在此時退休的決定,巴菲特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坦言,「沒有某個特別的時刻,就像你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一天開始變老。」他觀察到阿貝爾每天都充滿幹勁,自己的工作節奏卻越發遲緩,自己偶爾會失去平衡,甚至忘記某人的名字,就連報紙上的字跡也逐漸變得模糊。

「對於20年前、40年前或60年前我需要做決策的事情,我現在做決策依然沒有任何困難,」他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如果市場出現恐慌,我會在這裡發揮作用,因為當價格下跌或其他人感到恐懼時,我不會害怕。」

「世界上只有一位巴菲特(Warren Buffett),而且不會再有第二位。」《華爾街日報》專欄記者Jason Zweig如此寫道,他分析巴菲特的成功方程式,來自於獨特的個人特質、所處時代及其打造的投資架構。

《華爾街日報》原文:為何不會有第二個巴菲特?

先從個人特質談起,巴菲特從小就對股市深深著迷,他將這漫長的一生都投入其中,年輕時的他幾乎犧牲了社交活動與家庭生活,打從他11歲買下人生第一支股票,便開始鑽研各種企業資訊,光是財報就讀了超過10萬份,而且還樂在其中。

他的努力不懈加上驚人的記憶力,使他總是能從繁雜的資訊中迅速抓到重點,做出精準的判斷,就算在今天這個AI當道的時代,這樣的能力也難以被取代。

接著是巴菲特所處的時空背景,他曾多次提及「我出生在對的時間和地點,中了卵巢彩票!」如果他不是1930年在美國的的奧馬哈出生,而是在1880年,他可能只能投資牲畜;如果他出生在蘇聯西伯利亞,搞不好一輩子都在火車站工作。

恰巧,他也遇上了生命中的貴人——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之一,為他打下了最堅實的投資基礎。

巴菲特的職業生涯剛起步時,市場上還沒有指數基金和其他大型機構投資者,在那個資訊不對稱的資本市場,他靠著冷門股與長線布局,成就一段又一段傳奇。

他經常將大筆資金投入在小公司上,他曾把投資合夥企業超過三分之一的資產,押在一間繪製地圖的公司Sanborn Map,以及一家小型農機製造商Dempster Mill,這些股票流動性差,建倉要花好幾年時間,但他願意等,也願意花時間研究。1957年到1968年,這些不起眼的投資讓他的年均報酬率高達25.3%,贏過標普500指數同期之間的10.5%。 (相關報導: 商業熱議》獨家專訪!「90歲,突然覺得老了」!巴菲特自述突然決定退休的心路歷程… 更多文章

1965年,年僅34歲的巴菲特接手了當時快倒閉的紡織廠波克夏,將它打造成涵蓋保險、公用事業、鐵路運輸的商業帝國,甚至重倉持有蘋果(Apple)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等業界巨頭的股票,直到去年年底,他已經獲得19.9%的年化報酬率,超越標普500指數的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