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就職迄今已滿周年,而在過去的這一年中,台海安全情勢已出現若干值得注意的變化,包括:軍艦常態性部署數量倍增、航艦六出西太平洋執行作戰演練、演練新戰術試圖混淆國軍判斷、體系化打擊機群演練強度提升、在海峽中線以東行使管轄權,與限航區穿越飛行次數先增後減等六項。
軍艦常態性部署數量倍增 過去一年共2721艘次
共軍從2022年8月裴洛西議長訪台後,就開始在台灣周邊的四個海域,常態性地各部署1艘軍艦;分別是日本最西端的沖繩縣與那國島周邊、與那國島和菲律賓之間、台灣西南方,與台灣北方海域。
但從去年5月20日賴清德總統就職後,共軍在台灣周邊海域常態性部署的軍艦數量明顯增加。
根據國防部的即時軍事動態,從2024年5月20日至2025年5月19日這365天當中,共軍於台灣周邊部署的軍艦艘次,合計高達2721艘次,平均每天7.45艘次,幾乎是2024年總統大選前平均每天4艘次的二倍;在2024年8月,更有多達282艘次的軍艦進入台灣周邊,創下單月總艘次最高的紀錄,平均每天9.1艘次。
共軍在台灣周邊常態化部署的軍艦數量倍增,不僅反應共軍艦隊在妥善率與戰備程度等方面的提升,也使得當共軍接獲北京指令後,能有數量更多、能在短時間內抵達台灣周邊各戰術位置的軍艦,開始執行對台灣的「聯合封鎖作戰」或「聯合火力打擊作戰」。
在縮短海空軍完成先期部署所需時間方面,第二個跡象是從2024年2月起迄今,共軍每個月都會無預警地實施3至5次的「聯合戰備警巡」,以檢驗海空軍戰備部隊迅速出擊的能力;其中在2025年2月的28天內,共軍就發動多達5次,另外在2025年3月17日,也首度於上下午各實施一次。
航艦六出西太平洋執行作戰演練
在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總統就職後,共軍在西太平洋的演練模式也出現變化,開始頻繁地派艦隊穿出第一島鏈實施遠航訓練,逐漸形成常態性地在西太平洋維持艦隊巡弋的態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2024年5月20日起,至2025年5月19日,共軍航艦編隊已6度穿越第一島鏈,前往西太平洋的戰術位置執行演練。

表一:共軍航艦編隊西太平洋演練
在這6次航艦編隊演習中,2024年7月17日、2024年8月12日、2024年10月14日(聯合利劍—2024B軍演)與2025年4月1日至2日(海峽雷霆—2025A軍演)這四次,共軍航艦編隊實施演練的海域,其實就是共軍武力犯台時,其航艦戰鬥群的主要戰術位置。
因為這些海域距台灣本島約400至500公里,不僅在國軍岸置反艦飛彈的射程外,也有足夠的空間讓共軍航艦戰鬥群完成展開、形成最遠約400公里的遠程防空網;又能使共軍航艦上的艦載機,與戰鬥群中的055型驅逐艦,能夠打擊國軍在西太平洋與台灣東部陸地實施戰力保存之海空軍主力。
換言之,在這四次的演練中,共軍航艦編隊是開往戰時的戰術位置,模擬對台灣執行「聯合封鎖作戰」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
至於2024年10月與2024年11月,共軍的航艦編隊則是在演練應付美軍介入的「聯合抗擊作戰」,即所謂的反介入/拒止作戰。
演練新戰術混淆國軍判斷
共軍艦隊常態性前往西太平洋,除了展示武力,也不排除有演練新戰術,以便日後武力犯台時,能混淆國軍對共軍攻擊發起時間的判斷,形成戰術奇襲。
一個明顯的例證是,2024年10月14日共軍對台發動「聯合利劍--2024B」軍演前,就在9月7日先行派遣6艘軍艦,穿越日本的輕津海峽進入西太平洋,先朝東南方前往沖之鳥礁附近海域,然後再調頭向西,於10月14日抵達與那國島南方約460公里海域,與13日才在1艘軍艦伴護下,經巴士海峽東進的遼寧號航艦會合,出其不意地於台灣東南方,組成一支由8艘軍艦組成的航艦戰鬥群。
事實上,在2025年4月1日至2日的共軍對台軍演中,也有報導指出,山東號航艦也不是經巴士海峽向東進入西太平洋,而是從海南三亞出海後,先南下脫離國軍的監控範圍,再經菲律賓巴拉望島附近海域進入西太平洋,然後才調頭往北,航向與那國島南方約440公里的戰術位置。
因此,在這二次對台軍演中,共軍航艦編隊的一部、甚至主力,都是從國軍的監控範圍外實施海上機動,然後出其不意地進入台灣周邊戰術位置。共軍這個戰術,研判是當日後武力犯台時,能讓國軍無法藉共軍艦隊通過宮古海峽或巴士海峽的時間點,推算共軍攻擊發起的可能時間,以便對我方造成戰術奇襲。
體系化打擊機群演練強度提升
從國防部每日公布的即時軍事動態也可看出,從2025年2月開始,中共軍機在台灣周邊實施「體系化打擊機群」的頻率與強度,都明顯提升。
例如在2025年4月1日的對台軍演中,共軍機群的組成與分布,呈現同時在台灣北部、台灣海峽、台灣西南至東南空域,各派出一支由戰鬥機、轟炸機、支援機種及無人機等混合編組的「體系化打擊機群」,並與在台灣東南方海域就位的山東號航艦戰鬥群,和其他中共水面艦,聯合演練武力犯台之「聯合封鎖作戰」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
另外,光是在2025年5月1日至19日,共軍即在5月8日、5月11日至15日,總共6天於台灣周邊實施「體系化打擊機群」演練,所出動的軍機架次數,分別是14架次、34架次、31架次、35架次、28架次與20架次;演練的型態則是海峽當面與西南空域的聯合行動,不排除是模擬對台灣西部海空域、甚至陸地的重要目標發動攻擊。
在海峽中線以東行使管轄權
在2024年10月14日的「聯合利劍—2024B」,與2025年4月2日的「海峽雷霆—2025A」軍演,中共軍艦都成功夾帶海警船艦直接穿越海峽中線,然後在中線以東水域進行海上執法演練。
例如2025年4月1日及2日,中共海警與東部戰區就先後發布消息指出,要在台灣周邊「組織執法巡查,開展臨檢拿捕、攔截扣押」等演練;海警更強調是按照「一中原則」管控台島行動,明顯是想藉機建立其海上執法武力於中線以東行使管轄的例證,替中共對台灣海峽的法律戰提供支撐。
在「海峽雷霆—2025A」操演甫結束不久,中共國台辦突然於4月3日晚間,搶在我方之前,對3月27日國軍中和軍艦與大陸漁船擦撞事件,發布「初步調查結果」;由於這起擦撞事件的地點是在中線以東,中共此舉明顯有藉事故調查之名,宣示已在中線以東行使管轄的事實。
然後在5月17日,中共海警船公然越過海峽中線,以中共宣布自5月1日起進入休漁期為由,對十餘艘作業中的澎湖漁船實施廣播驅離,這又是中共執法武力企圖建立在中線以東實際執行管轄的例證。
限航區穿越飛行次數先增後減
國軍在海峽中線以東共設立4個限航區,由北往南分別是R8、R9、R11與R5,名義上是空軍的專屬訓練空域,實際上是空軍為監控中線附近空域、確保空防縱深,所刻意保留的緊戒區。
中共於2023年8月19日,即時任副總統賴清德先生出訪返台後,首次派遣多批次的各型戰機,於不同地點飛越海峽中線後,一改以往立即折返的模式,而是沿與中線大致平行的航向飛行,並刻意穿越我方於中線以東所劃設的4個限航區後,再回到中線以西。此後,中共幾乎每個月都會挑幾天,派軍機越過海峽中線,再刻意穿越我方限航區,甚至在不同限航區間穿梭飛行。
中共軍機此種「限航區穿越飛行模式」的出現頻率,從2024年4月開始大幅增加,甚至一度成為新常態;3月僅有3天、4月卻增為13天、5月是12天、6月則為17天、7月為21天寫下最高紀錄、8月為17天、9月為15天、10月為18天,期間更兩度出現連續12天採「限航區穿越飛行模式」的情形。這不僅會壓縮我空軍的警戒區、減少國軍的空防縱深,也大幅提升兩岸空中兵力短兵相接、甚至擦槍走火的風險。
但此模式出現的頻率,卻從2024年11月開始遞減,每個月都在10天以下,2024年12月只有5天,2025年4月也僅有6天。研判是川普總統當選後,美中台三邊的互動面臨重大變化,使北京覺得雖然要持續升高對台的灰色地帶行為,但還是有必要管控台灣海峽發生軍事意外或擦槍走火的風險。
一言以蔽之,在過去的這一年,共軍已相當程度地強化其在台灣周邊的戰略態勢,不容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