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天,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透過臉書,向外界展示了桃園在生態保育上的亮眼成果。他形容這是一場從搶救瀕危物種到打造萬鳥棲息地的「生態大翻身」,並開玩笑說,手中累積的喜訊足以製作一本「桃園生物多樣性月曆」,足見這份成就的豐碩。
蘇俊賓指出,桃園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質,從大漢溪河階、崖線濕地、湧泉,到遍佈的埤塘、水圳及黏土層,曾是台灣原生動植物的關鍵棲地。他特別提及,在八德發現的台灣原生種「鬼仔稻」(紅鬚稻),便證明了桃園在台灣生物多樣性中的重要歷史地位。然而,隨著都市快速發展與土地利用變遷,這些珍貴的生態資產與物種面臨嚴峻考驗。
為應對生態危機,桃園市政府積極整合跨單位力量,包括農業部林業保育署、水務局、工務局、農業局與環保局,同時也與桃園市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等民間團體建立緊密合作網絡。蘇俊賓強調,這種公私部門的協同作戰,是桃園生態保育成功的關鍵。他表示,市府在推動重大公共建設時,亦將生態保育納入考量,「我們不只建設,也關注生物多樣性!」
在多個關鍵指標場域,桃園的生態復育工作已展現顯著成效,如龍潭區八德里的池塘復育計畫下,瀕臨絕種的赤腹游蛇數量已從2023年的個位數,大幅增加至今年發現的28隻;大園華興池成功復育長葉茅膏菜208株、寬葉毛氈苔81株、異蕊草63株,並在大湳森林公園新闢復育點,為這些珍貴植物帶來生機;大湳森林公園在各協會協助下,園區鳥類已增至84種,包括二級保育類黃鸝、領角鸺都有穩定築巢紀錄,為翠鳥築的土堤也連續兩年發現築巢蹤跡;楊梅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全台唯一的台北赤蛙復育地,今年5月已記錄到71隻次,園區內同時有38種鳥類和17種爬蟲類;許厝港濕地透過感潮濕地營造、電子圍籬及水質監測等措施,許厝港濕地成功吸引近250種鳥類,總數從4千多隻激增至近1萬隻。其中,一級保育類黑面琵鷺、二級保育類唐白鷺及小燕鷗數量顯著增加,去年單日小燕鷗記錄更高達354隻。
蘇俊賓表示,每當聽到一則生態保育的好消息,他就會將其繪製成圖卡,至今已累積足夠的素材出版「桃園生物多樣性月曆」,象徵著桃園生態環境的蓬勃發展。他也特別感謝所有在第一線默默付出的團隊,包括各民間保育協會、社區發展協會巡守隊、環教志工及海岸巡護隊等。正是這些公私協力、持之以恆的努力,讓更多物種得以在桃園成功復育、棲息與繁殖,充分展現了桃園作為生態潛力之都的巨大潛力。 (相關報導: 北市打造最大「宮脇式森林」實踐生物多樣性與淨零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