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上游是發電,下游是反對─大甲溪畔的開發與控訴

2025-05-23 05:30
大甲溪流域,作為中部主要的水力發電與飲用水源地,長年承載多項開發壓力。(台中市政府提供)

光明抽蓄電廠案下的參與斷裂、制度困境與環境正義之問。

一、從德基水庫出發:光明計畫是誰的願景?

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是台電在能源轉型浪潮中規劃的重要儲能工程,預計於德基水庫與谷關地區之間設置抽蓄水力設施,總裝置容量達61萬瓩。根據行政院能源報告,抽蓄設施可提供約20萬戶家庭一整天的用電,尖峰時段協助穩定電網。然而,這個以「能源穩定」之名推進的國家工程,卻逐漸演變成一場「在地無聲」的公共決策困局。

大甲溪流域,作為中部主要的水力發電與飲用水源地,長年承載多項開發壓力。而本案選址區域除了地質脆弱、保育價值高,亦涉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光明計畫從2019年啟動可行性研究、2022年完成環評範疇界定,至2025年初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初審。過程中,地方居民與原住民部落多次表達資訊不足、諮詢不對等的疑慮,反映出臺灣重大開發案仍以中央主導、地方被動的「單向治理」模式為主流。

20180810-台電在大甲溪馬鞍壩打造首座水上太陽光電站。(台電提供)
台電在大甲溪馬鞍壩打造首座水上太陽光電站。(台電提供)

二、治理的寂靜地帶:制度設計與在地社群的距離

根據地球公民基金會2024年針對重大開發案的參與調查,近65%的地方受訪者表示「不清楚計畫內容」,另有近七成認為「政府沒有提供足夠參與機會」。光明計畫初期說明會僅在台中市區辦理一次,地點距離實際受影響村落逾60公里,資訊傳遞明顯不足。

此種「法遵式程序參與」早已被國際批評為形式化諮詢(tokenism)。世界銀行與OECD報告均指出,真正的公共參與應涵蓋早期介入、多元意見納入、與結果反饋三階段,否則將侵蝕制度信任,並加劇社會分裂。在芬蘭與挪威,凡牽涉山地開發與能源轉型,皆需納入「文化影響評估(CIA)」與原住民族知識系統(TKs)作為決策依據。

三、能源穩定與地方犧牲:公平轉型的斷裂

光明計畫的政策邏輯在於「尖離峰削峰填谷」,透過離峰抽水、尖峰放電調節負載,以達到供需平衡。然而,這種以全國性效益為優先的策略,往往忽視了對特定社群的高度集中風險。

德基與谷關區域屬於地震敏感帶,且鄰近野生動物重要棲地,尤其是臺灣黑熊、帝雉等特有種。根據2023年林業署資料,該區已列入「優先保育山林生態廊道」。此外,原住民泰雅族部落指出,儲能設施設置地點涵蓋其傳統獵場與祖靈祭儀空間,文化權利正受到忽視。

「公平轉型」不應只是低碳排放的代名詞,更需考量誰受益、誰承擔風險。正如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能源轉型若未納入弱勢群體視角,將造成「轉型不正義」。

四、失速的民主:環評制度的三道斷裂

第一道斷裂,是資訊透明不足。環評文件多以技術語言呈現,一般民眾難以理解,且不提供多語版本。第二道斷裂,是專業審查與地方意見的斷裂。環評審查會常由中央技術官僚主導,地方居民被限縮為意見發表者,無法實質影響結論。第三道斷裂,是程序的時間壓迫。多數重大開發案從公開至會議僅10日內完成諮詢,遠低於OECD建議的30日至60日。 (相關報導: 風評:賴政府「真理部」揭牌運作? 更多文章

2024年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報告指出,臺灣環評制度仍以開發便利為優先,未形成與自然資本互動的整體治理模型。與之對比,丹麥與加拿大則早已採用「生態基礎規劃(EBP)」為評估依據,不僅審查開發案本身,更檢討其對整體地區永續性的影響。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