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橡皮艇再度突破台灣邊境,甚至登陸桃園觀音的「紅色海灘」,引發社會震驚。然而,執政黨不僅未對邊境防護的明顯漏洞進行全面檢討,反而再次將矛頭指向在野黨。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在臉書上指責反對黨阻撓特別預算「支持海巡是空話」 ,民進黨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更借題發揮,批評藍白陣營:「1,500億的安全韌性還要砍嗎?」
事實上,立法院近年對海巡經費的支持有目共睹。與其一再要求預算增加,執政黨更應優先釐清現有預算是否用在刀口上,並對過去的失誤與疏失負責,包括中國小艇屢次成功登陸、金門快艇案未依規定錄影、海巡高層涉入共諜等問題。
2019至2025年:海巡預算成長達1.7倍
自2019年海巡署改隸海洋委員會以來,其年度預算從169.3億元大幅成長至2025年的288.3億元,六年間成長幅度高達1.7倍。人力編制方面,預算員額自2019年的11,726人增加至2024年的12,605人,增幅約為7.5% 。
然而,這些「增錢、增人」的背後,執行成果卻未見提升。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海巡署媒體宣導費在一年內暴增250%,引發「擴編必要性」的質疑;另一方面,實際人力卻持續短缺,截至2024年8月底,缺額已達1,272人,占編制人數逾一成。更令人憂心的是,海巡署不但去年爆出艦艇無配備密錄器遭監察院糾正 ,甚至近日還傳出高層涉入共諜案的消息。
特別預算該給?先看114年度總預算是否足夠
對於新的特別預算訴求,管碧玲主張需補足「全島熱顯像儀配置」與「水、空偵蒐能力」兩項缺口,卓榮泰則強調需「建造新式巡防艦艇 。但實際上,這些項目早已納入114年度的海巡預算:固定式與機動式紅外線熱影像系統籌建計畫(預算2億元):該計畫中固定式紅外線系統涵蓋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然而,在淡水河口與觀音紅色海灘等曾遭中國小艇登陸的高風險區域,卻未見優先配置,顯示決策未從過往經驗中學習。
籌建巡防艦艇與遠洋巡護船計畫:兩項跨年度大型建案分別為「107至116年籌建海巡艦艇前瞻發展計畫」426億元,以及「111至120年籌建海巡遠洋巡護船發展計畫」129.3億元,兩項計畫將新增共147艘艦艇,許多艦艇現在仍在建造中。若此時再追加大筆特別預算,是否會超出我國造艦量能,亦需審慎評估。
旋翼型無人機試辦計畫(預算1.7億元):2018年海巡署花9,000萬首度採購20架旋翼型無人機,卻因未事先評估海上風力影響,導致在東北季風期間無法操作、頻繁墜毀,被審計部認為是嚴重缺失、監察委員調查 910 。如今重啟試辦,顯見前期規劃與執行仍需檢討。
安全韌性不能成為遮羞布,應回歸民主監督與公共說服安全韌性確實重要,但不應成為「無條件」索要預算的藉口。預算應具體、透明、可監督,不能動輒拿幾頁A4報告就要立法院通過數百億、數千億經費。
過去民進黨長期完全執政,只有民進黨想過的預算、沒有民進黨不能過的預算。民進黨長期執政,已經動用大量常態、特別預算用於防衛能力,近年實際檢驗下來卻連近海巡防都顧不好,漁船、小艇甚至無人機入侵外島都難以防範,這樣的成績單怎能服人?
真正需要的是:全面檢討過去海巡策略與預算執行成效,理性對國會與人民說明,再來談新的需求。只要政府態度誠懇、資訊透明,相信朝野都願意共同支持強化國土安全的具體作為,而非僅靠政治口水呼籲團結。 (相關報導: 風評:果然魔法部─賴清德欠林昶佐江雅綺多大人情?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民眾黨政策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