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反有意外窗口?學者指川普整頓哈佛「就怕件事」:有人正樂看菁英被教訓

2025-05-23 10:54
川普對哈佛大學下重手,引發國際關注。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政府22日以「部分國際學生支持恐怖主義」等校園安全理由,宣布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外國學生的授權,除校方強烈反彈外,也引發國際社會震撼。旅美學者翁履中今(23)日在臉書引述相關報導指出,美國國土安全部撤銷哈佛學生與交流訪客計畫(SEVP)認證,等同禁止招生新的國際學生,更要求現有的國際學生轉學,否則恐失去合法居留身分,這項震撼全美教育界的決定,是川普政府進一步壓迫高等教育、改造菁英大學方向的明確宣示。

針對川普政府強化管制長春藤盟校的最新動作,翁履中直言,川普對哈佛「下重手」不只是新聞、高等教育爭議,而是美國民主自我撕裂的縮影。他表示,台灣對美國大學往往抱持「民主殿堂」、「菁英搖籃」的想像,但事實上,美國社會高度分裂,全國僅不到4成的民眾擁有大學學歷,真正念過哈佛、耶魯這類菁英大學的人,只占極少數。他對比,哈佛對亞洲學生而言是夢幻學府,但多美國許多鄉鎮選民來說,卻是「左派養成所」、「進步主義灌輸中心」,因此川普支持者對「整頓哈佛」拍手叫好,認為這是「教訓不聽話的菁英」,而非侵犯學術自由。

翁履中分析,川普這招是「無本攻擊法」的經典實踐,不用經過國會、不走司法程序,只靠行政權與話語操控,先讓哈佛焦頭爛額、讓學生無所適從,然後讓其他學校自我審查、噤聲避事,「他根本不是要真的毀了哈佛,他要的是讓哈佛聽話。」翁履中評估,美國歷屆總統沒人能真的「收服校園」,川普恐怕只能鬧個3年,司法體系多半會以拖待變:既不會與川普正面衝突,也不會輕易讓步給行政權,但問題是是否會衝擊整個高教界「冷靜過頭」,讓各大學在招生、言論上變得更加保守、自我審查?這才是川普戰略的高明之處:不靠硬殺,而是靠寒蟬效應讓人自我約束。

翁履中指出,川普此舉對國際學生與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危機,不是美國公民、也非保守派選民關心的對象,因此在政策上常常成為犧牲品,然而美國高教界的國際聲望、科研實力,正是靠這群「外來者」支撐起來的,長期下去勢必導致國際人才轉向其他國家。他認為,要讓這波壓力失效,必須仰賴社會與學生集體的理性回應,如繼續支持、申請、繼續在校園中發聲,而這也是川普最害怕的事,「他怕的不是抗議,而是你不怕。」

翁履中也說,若硬要從中找一點希望,對台灣學生來說這可能會帶來意外的窗口,當中國學生受限,美國大學在國際招生壓力下,或許會更願意接納來自台灣的學生,但前提仍須看得懂國際局勢、提早部署。他總結,川普與哈佛之爭,其實是在演一場「誰能定義知識與價值」的攻防,不僅是教育議題,而是民主制度是否還允許學術獨立的試金石。「美國政治正在上演一堂新課:授課的川普總統和保守派,正在以對學術界的懲罰,來教世界什麼是當代美國政治!」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