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黃信介—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第一領導者

「向黃信介先生致敬-紀念黃信介90誕辰音樂會」宣傳記者會,(左起)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黃信介的弟弟黃天福。(陳明仁攝)

黃信介1928年8月20日誕生,1999年11月30日病逝,享年71歲又3個月。父黃火炎老先生,母連好女士,胼手胝足,白手成家。1954年與張月卿女士結婚,育有二男三女。

台北市大龍峒,古稱四十四崁,昔時立有兩塊石碑,一為「十步一秀」,一為「百步一舉」,意謂這是秀才舉人輩出之地,黃信介從小便在這樣的環境長大。自現今大龍國小前身大龍峒公學校畢業後,黃信介十三歲便獨自一人到日本上野中學半工半讀,渡過少年冒險的求知生涯。

黃信介曾自述,他出生在一個父親「買了三十幾甲的田,也算很有錢」的家庭,從小影響他最大的為母親,母親會教他念書,並講故事給他聽。母親的哥哥連溫卿,係日治時代台灣文化協會及新文協重要領導者之一,在台灣近代民族運動奮鬥過程上,曾多次被捕入獄,難怪黃信介後來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母親會平淡的說:「這是很平常的事,你阿舅(連溫卿)也被日本政府關過」。

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為黨外人士,包括施明德、林義雄、黃信介、許信良、呂秀蓮、陳菊、張俊宏、姚嘉文爭取民主和自由,卻涉嫌叛亂罪遭起訴,最後由李登輝總統就職後特赦。(取自維基百科).jpg
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為黨外人士,包括施明德、林義雄、黃信介、許信良、呂秀蓮、陳菊、張俊宏、姚嘉文爭取民主和自由,卻涉嫌叛亂罪遭起訴,最後由李登輝總統就職後特赦。(取自維基百科)

黨外人生

從大歷史背景來看,黃信介是百年台灣三代台灣人之中,介於台灣悲愴年代與爭取民主年代之間的代表性人物。他屬於台灣悲愴年代後期的人,卻是爭取民主年代早期的人,這種時代背景,註定黃信介從青年步入中年,就背負著悲愴年代投影而走上黨外人生之路。

在1960年代以前,包括自由中國籌組政黨過程上,像郭國基、李萬居、吳三連、郭雨新、李源棧、許世賢等省議會的五龍一鳳,在口頭上或開會時,常自稱是無黨無派或無黨陣營;但進入1970年代,黨外人士一詞已代替無黨無派的說法,逐漸成為反對國民黨人士的通關用語。黨外在萌芽之初與發展過程上,並不專屬於哪一個人、哪一個團體,黨外的廣泛意義代表國民黨以外的異議人士,代表反對國民黨的聲音與力量。長期以來,作為戒嚴體制下的被統治者,黨外一直處於卑微地位,屬於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所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一群。

1949年,黃信介在台灣報考北京大學政治系錄取,後因中國政局變化,轉而就讀現今國立台北大學前身的台灣行政專校。畢業後的二十年間,黃信介熱心政治,先後為無黨無派與黨外人士助選,並於33歲當選台北市議員,41歲當選為全國最年輕的立法委員。

以「大砲」敢言著稱的郭國基,面對悲愴年代、政治禁忌的台灣,曾喟嘆地說:「台灣人五臟欠一臟:膽臟」,黃信介與郭國基相交甚深,黃信介說:「他(郭國基)對政治很內行,也很有政治思想,可以說是我的老師」。1969年兩人同時在不同選區當選增額立法委員時,「郭國基高興地把我抱住說:『啊,我沒有看錯人,除了你之外沒有第二個人,只有你才有辦法接我的棒子‧』」

就任增額立委後,有一件事頗能看出黃信介的個性與膽識,當政治強人蔣經國要組閣的時候,曾親自到立法委員的家裡拜訪,「他來我家時」,黃信介說「我不甩他,故意穿一條短褲去開門」。 (相關報導: 談「政治導師」黃信介 陳水扁透露:黃生前跟扁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你會登基」 更多文章

黨外共主

歷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在戒嚴體制的動態政治下,國民黨為了「堅守民主陣容」,以「葉公好龍」的心態,在台灣統治初期,雖然先開放地方選舉,繼又開放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但由於國民黨排他性享有全國性組織,且得以在平時合法的活動,國民黨也壟斷報紙、電台、電視,並掌握行政體系及其所屬各行各業;不僅如此,國民黨又採用金錢交易、威脅恐嚇、造謠中傷、行政干擾、買票作票等手段壓制無黨無派或黨外人士參選,以致在選舉時,在國民黨與黨外之間,即使在「民主假期」下的競爭,其情況也有如海明威形容托爾斯泰與他的小說之比一樣,是「重量級與輕量級」,甚至是重量級與羽量級。黨外在如此艱辛的選舉條件下,儘管在演講場合,從北部到中部,從中部到南部,總是人山人海,而成為台灣選舉的一大風景,但在黨外人士慷慨激昂的批判聲中,如加以細細咀嚼,便會感受到其內心深處存著台灣「歌仔戲」的感情沉澱元素,或者更深層的,有如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那樣的「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