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專欄:「改造國民黨」先停止自欺欺人

國民黨舉行主席補選政見說明會。(盧逸峰攝)

國民黨2020敗選後,「改造國民黨」的呼聲甚囂塵上。但隨著武漢肺炎驚動世界,國民黨改革聲勢突然減緩,唯一的一場黨主席補選政見會不見先前「全面改革」激切,親共保守的前主席洪秀柱甚至以疫情擴大為由,要求暫緩補選。國民黨不論執政或在野,至今都是台灣政治關鍵力量之一;在朝在野形成「敵對式兩黨政治」,固然會分裂及削弱國家,但缺乏在野有力制衡,民主政治同樣會衰朽墮落。因此,為國家前途計,大家還是要關心並力促國民黨改造,成為帶動台灣社會進步的正面力量。

國民兩黨形成「敵對式兩黨政治」,是台灣民主化以來最嚴重問題。許多人稱之為「統獨對立」。但經過三十年選舉(選民抉擇)考驗後,民進黨早已脫離台獨路線,走向九〇年代李登輝領導改革(「寧靜革命」或「中華民國二度共和」)完成的「中華民國台灣化」路線,也就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但為有別於已被中共正式宣佈消滅的大陸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成為合乎現狀的稱呼」。同時「統獨對立」在民進黨認同中華民國後,也已變為「一中與反一中」的爭論。

相較民進黨,國民黨不僅未循李登輝的進步路缐走,反而在2000第一次政黨輪替後開除李登輝,也放棄了李登輝領導的「中華民國台灣化」與「國民黨本土化」路線,走回與兩蔣時代看似相同其實並不相同的「一中」路線。

20191019-前總統李登輝19日出席李登輝基金會2019年募款餐會。(顏麟宇攝)
國民黨並未繼續前總統的「李登輝路線」。(顏麟宇攝)

兩蔣時代「一中」路線是國共內戰的延續。蔣介石悲嘆大陸中華民國「一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但他絕不甘心,要「反攻大陸」。他的「一中」政策正是建立在反共及反攻大陸上。之後,雖然反攻大陸被美台協防條約阻止,但聯合國代表權之爭繼之登場。這場延續廿年的代表權之爭,爭的是哪方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結果蔣介石落敗,被逐出聯合國,「一中」正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從此,台方除非承認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否則中華民國即不能再代表或屬於「一中」,只能代表及屬於「台灣」。

不幸的是,儘管蔣經國晚年承認自己已是台灣人,準備國會全面改選,李登輝更成為蔣經國遺志的最佳執行人,但開除李登輝後的國民黨卻未重拾兩蔣「漢賊不兩立」路線。一直沈溺在「一黨統治」偏執而不甘淪為在野的連戰等人,在政黨輪替後拒絕與民進黨和解,反而去和中共和解,要一起對付台獨,也就是民進黨。明明1999年發表台灣前途決議文後的民進黨已不能再稱為台獨黨,阿扁當總統時也公開承認台獨不可能,但國民黨就是情願與中共沆瀣一氣,繼續視民進黨為台獨,在「一中」議題上「國共合作」。 (相關報導: 馬紹章觀點:如何「正視中華民國」 更多文章

國共的「一中」合作冒著失去「中華民國台灣」主權及主體性的危險。「一中各表」原本是指一個中華民國與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自表述,兩者沒有任何從屬或主權重叠關係,而且必須在國際尙未普遍承認「一中」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一中各表」才有「各說各話」餘地。但馬英九執政後,卻大倡「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又發明了「中華民國(台灣)主權及於大陸」的兩岸新論述。他的異想天開不僅與兩岸現狀不符(蔡政府的「維持現狀」就是要回到之前的主權各自獨立狀況),而且違反國民兩黨政府向來堅守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