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地產大亨的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競選期間最常提出的政見卻是外交政策,但其政策不但與現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方針大相逕庭,甚至還有部分與美國數十年以來的立場背道而馳,令人疑惑究竟有幾分可行?
如今確定當選後,在眾多關心新政府走向的媒體面前,川普也開始修正競選承諾,但似乎仍打算保留其中一部分。《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整理出川普的10大外交政策和「今昔變化」,以供外界參考。
1. 美墨邊境之牆
競選期間川普一再表示,他將沿著美國與墨西哥長達3000多公里的邊境上蓋一道長長的城牆,還強調費用將由墨西哥支付,並揚言如果墨西哥不付錢,就要扣留在美國工作的墨西哥移民、移工寄往家鄉的僑匯。
不過川普於8月時曾應墨西哥總統潘尼亞涅托(Enrique Peña Nieto)之邀跟他會談,潘尼亞涅托也開門見山說絕對不會支付這筆費用。
川普當選後首次接受專訪時,他在CBS新聞節目《60分鐘》上說,他還是會蓋這一道牆,當主持人史塔爾(Lesley Stahl)問他是否接受把牆改成籬笆,他表示:「部分區域可以,但有些地方還是蓋牆比較好,我對這事很在行,就是蓋房子嘛。」
川普也說,上任後將遣返美國境內200萬至300萬可能有犯罪紀錄的非法移民,其中逾半是墨西哥人,遣返這些移民不但會造成墨西哥的經濟與人道危機,更可能直接危及到美國的勞動力補給線。
2. 美以關係
川普於9月底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會面時,表示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把美國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癥結點之一,巴勒斯坦接受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作為日後建國首都,但以色列堅持耶路撒冷完整不可分割。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築起數百公里的隔離牆。(圖/Wall_in_Palestine@flickr)
過去半世紀來,美國始終對此保持中立,認為應該由以巴雙方共同決定,目前多數國家大使館也都設在商業大城特拉維夫(Tel Aviv),美國則在耶路撒冷設有總領事館。川普外交顧問法勒斯(Walid Phares)於上周告訴BBC,美國大使館還是可能遷移,但不會是現在。
川普也贊成以色列充滿爭議的「屯墾區」政策,以色列自1967年出兵占領約旦河西岸後,不斷在上面建立猶太人定居點,現在已有數十萬猶太居民移入這塊原本是巴勒斯坦預定建國的區域。儘管國際社會與美國經常譴責以色列的佔領行為,川普仍予以承認。
3. 伊朗核協議
美國於2015年7月和伊朗達成限核協議,並解除多年來對伊朗施加的經濟制裁,同時簽訂的還有俄、中、英、法、德5國,但川普競選期間不斷嘲笑這一協議。他曾說,伊朗應該為了這個愚蠢的協議「寫信向美國道謝」。副總統當選人彭斯(Mike Pence)也曾說,美國和其他盟國談過以後會撕毀協議。
大選過後川普還沒提及這一政見,但國務院發言人托納(Mark Toner)曾說,會好好向川普的交接團隊解釋伊朗核協議,不過最後是否遵守協議仍要看未來總統的決定。
4. 駐外美軍
川普一向對美國協防其他盟國的高額軍事費用耿耿於懷,曾於4月特別點名日本和韓國應該負擔美軍在該地駐軍的費用,並揚言若日韓不提高共同防衛費用的比例,美國就會撤軍。
日本與韓國是美軍在亞洲最大的兩個駐軍點,對美國而言,撤軍意味著放棄自冷戰以來嚴密部署的圍堵防線,美國撤軍後的權力真空,讓近年不斷發展核武、試射飛彈的北韓有機可乘,中國也蠢蠢欲動,可望取代美國在亞洲及南海的勢力。
美軍M1A2戰車(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5.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遷現象,美國於2015年12月簽署近200個國家一同簽署的《巴黎協定》,將致力於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力保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這一協定也於2016年10月在美國生效。但川普多年來經常表示,氣候變遷不過是「一場騙局」,會危及美國製造業的生計,因此上任後將毀棄《巴黎協定》。
全球197締約國中已有92個國家或地區批准,巴黎協定將於4日開始生效(TAISE)
該協定的締約國在11月4日商定,要求簽約國在公約實施3年後才能退出,而且遞交退出申請後,也要等1年才能生效。換言之,美國最快也要等到2020年才能退出巴黎公約,屆時正好是川普任期結束的時候。《今日美國報》指出,也許締約國正是為了防止川普當選,才在美國大選前搶著提高退出門檻。
不過,川普其實有個更簡單的方法,那就是不退出公約,但也完全不執行條約內容。
6.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對於美國在歐洲最堅定的軍事防禦盟友NATO,川普也表示,如果盟國的軍事支出比例沒有達到該國年均GDP的2%,美國就要「重新考慮」這份盟約。目前28個成員國只有美國、希臘、英國、愛沙尼亞和波蘭達到這個標準。他在競選期間還曾說,如果NATO盟國遭受攻擊,他不會依照約定出兵相救,而是要先盤算一下這些國家對北約的貢獻有多少。
不過,歐巴馬10日邀川普前往白宮會面後,已在記者會上向各方保證,川普會是務實的領導者,並保持和NATO的盟約。但川普本人並未對此回應。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美聯社)
7.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主打經貿政策、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川普,曾誓言要重談1994年生效的NAFTA。NAFTA讓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合併為共4.7億人口的單一市場,由於大部分關稅消除,美墨西邊境日平均貿易額高達14億美元(約新台幣448億元),但共和黨與民主黨都曾承認,NAFTA確實減少了部分美國人民的就業機會,讓企業更容易因為較便宜的勞動力而外移至墨西哥。在選戰中主攻勞工階層的川普就稱NAFTA為「美國史上最爛的貿易協定,沒有之一。」
根據NAFTA規定,要重談條約內容必須同時得到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同意。如果川普想直接退出NAFTA、世界貿易組織(WTO)或任何雙邊貿易協定的話,很可能會招致他國的報復性措施,例如提高美國貨物的進口關稅等,嚴重的話更可能進一步導致全球性的貿易戰爭,甚至再次造成世界經濟大衰退的慘況。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中)、加拿大前總理穆爾羅尼(右)、墨西哥前總統沙林納斯(左)見證NAFTA草案簽署(翻攝Wikipedia)
8. 美俄關係
川普在競選期間,毫不掩飾地對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讚賞有加,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9月舉辦地「三軍統帥論壇」(Commander-In-Chief Forum)上,川普甚至直接說「普京比歐巴馬還像個領導人」。
2014年爆發烏克蘭與克里米亞危機後,歐巴馬政府就對俄國展開經濟制裁,北約也證明俄國已併吞原屬克里米亞半島,還在親俄的東烏克蘭派駐軍隊。加上俄國在敘利亞內戰中又與美國站在敵對兩方,美俄關係如今已降到冰點。但川普認為,俄國並不會長驅直入併吞烏克蘭,並表示上任後會極力與俄國修復關係。
川普與普京也在13日通過電話,兩人都承認美俄關係陷在「極度令人不滿」的狀態中,俄國總統府表示,普京十分願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立場上與美國新政府對話,只要美國也承諾不會互相干涉內政。
9. 打擊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
川普曾表示,將會盡全力打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但同時也不會讓美國陷入中東戰場的泥淖。這麼困難的目標如何達成呢?川普只表示他不會讓美軍地面部隊出生入死,「我要炸爛那些傢伙!」。
不過,川普一直沒有提出相關的具體策略,只說過他會在上任1個月內要求將領想出良方妙計。
國際聯軍打擊IS的行動一直都由美軍主導,近日最大的掃蕩行動「摩蘇爾戰役」也於10月中開打,直攻IS控制下的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Mosul)。過去2年來IS控制的區域面積已大幅縮減,但他們的恐怖主義活動並未因此減少,反而在世界各地發動更多恐怖攻擊,包括號召任何支持其理念的人進行單槍匹馬的「孤狼式攻擊」。
10. 終結敘利亞內戰
在敘利亞內戰方面,川普的政見也與美國目前的方針背道而馳,美國雖然極力打擊IS,但在敘利亞內戰中支持反叛軍一方,也反對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府藉打擊恐怖份子之名胡亂砲轟城市、罔顧平民安全的做風,因此拒絕和俄國合作。俄國與阿塞德長期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轟炸與恐怖組織「基地」(al Qa’eda)有牽連的反叛軍「大敘利亞征服陣線」(Jabhat Fateh al-Sham,前身為努拉斯陣線)。
川普上週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他上任後將不再支持敘利亞反叛軍,並將和俄國及阿塞德合作,打擊敘利亞境內的IS恐怖分子。川普和普京13日的電話中也達成共識,將一起對抗國際恐怖主義。這通電話過後幾小時,俄國就派出大量軍力前往敘利亞支援阿塞德。
(相關報導:
人物:川普女婿庫許納是何許人也?
|
更多文章
)
敘利亞敘總統阿塞德表示,如果川普信守對付「恐怖分子」的承諾,他們倆將「理所當然成為盟友」。(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