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管事,世界更危險!」當拜登猶疑不決,《經濟學人》解析「美國應該為何而戰」

2021年12月11日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美國要為何而戰?

當解放軍的戰機頻繁入侵台灣的防空識別區、俄羅斯的十二萬大軍按兵烏克蘭邊境不動,雖然上述兩地均遠離美國本土,但全世界都在關注拜登政府如何因應。當拜登表態「美軍不會介入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後,《經濟學人》隨即刊文警告「美國若是撒手不管,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危險」。

《經濟學人》指出,日軍在80年前轟炸珍珠港,把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拖進戰爭。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曾為此感慨「我擔心我們喚醒了沉睡的巨人,而且讓他怒不可遏」(譯按:這其實是電影《虎!虎!虎!》裡的台詞,不見於史料),大日本帝國最後也確實因此徹底垮台。

如今的日本當然已是一個和平富裕的國家,不過除了日本人自身的努力,當初擊敗日本的那個超級強權也幫了不少忙。而且美國不只是協助日本發展為一個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在二戰後更締造了一個讓日本能在其中自由貿易與發展的世界秩序。

日本為何發動珍珠港事變?(圖/維基百科)
珍珠港事變。(維基百科/公用領域)

《經濟學人》認為,由美國打造的世界秩序當然並非完美、也不是全球均能適用,但總比秩序建立之前的世界要好得多。美國雖然也是超級強權,但不像過去的老大哥們,會拿軍隊壓迫盟邦取得商業利益,而是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同受規則拘束。這個「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rules-based system),也確實讓世界大部分地區免去了戰爭的威脅,進而有機會共享繁榮。

不幸的是,美國已經厭倦繼續擔任自由秩序的保護者。這個巨人其實並未再次沉睡,但是它維持秩序的決心卻變得猶疑不定,它的敵手們則是不斷測試底線:普京(Vladimir Putin)把大批俄軍派往邊境、隨時能夠入侵烏克蘭;中國除了派戰機入侵台灣空域,甚至拿美軍航母模型當高超音速飛彈的標靶;伊朗在核談判中採取強硬立場,觀察家們都認為根本談不出個結果。

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經濟學人》問道:當中國與俄羅斯這兩個獨裁強權想從民主陣營手中攻城掠地,伊朗意圖製造核彈、違反核不擴散條約,美國有多大決心阻止這些魯莽行動?拜登有時看來非常堅決,他在「拜普會」中警告普京「要是敢打就會有嚴重後果」;對伊朗堅持制裁行動;甚至宣稱美國對於防衛台灣做過「承諾」——雖然他的幕僚堅稱「一中」政策不曾改變。

拜登政府的模稜兩可,讓中國也搞不清楚這位老總統到底是說錯話,還是狡獪地暗示了美國的強硬立場。美國的聯邦眾議院7日通過了金額龐大的《國防授權法案》(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9日拜登則主持了共有110國參加的「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激勵了那些願意遵循規則的國家。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裡的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裡的習近平。(美聯社)

然而在「是否願意動用武力」的關鍵問題上,美國卻又變得猶疑。華府無論鷹派或鴿派,都在呼籲美國政府「自制」。鴿派認為美國要是想當世界警察,無可避免地將會陷入不必要、甚至無法打贏的衝突裡;鷹派則警告美國不可分心,因為真正的敵人其實只有中國。《經濟學人》認為,這兩種觀點的共通之處就是讓美國在部分區域撤守,導致世界更加危險與不確定。 (相關報導: 中國「三胎政策」亂象多!醫院拒絕為男性施行「輸精管切除手術」,結紮前得先證明你生過 更多文章

拜登今年從阿富汗撤軍的決定一度導致混亂,許多人開始質疑美國捍衛盟友、嚇阻敵人的決心,甚至擔心美軍執行計畫的能力還行不行。拜登對於核保護傘的看法(考慮不主動使用核武、除非本土遭受攻擊否則不使用核武等),則讓盟友們擔心美國到底還要不要保護他們。《經濟學人》說,雖然拜登沒有像川普那樣侮辱盟國,但他通常也未能先諮詢他們的意見,讓雙方的關係依舊遭到傷害,也損及讓美國實力倍增的信任關係。

2021年8月30日,美軍第82空降師準備登上C-17撤出阿富汗。 (美聯社)
2021年8月30日,美軍第82空降師準備登上C-17撤出阿富汗。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