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咫尺之遙─台灣該如何看待為德不卒的巴黎協定規則書

聯合國氣候會議3日起在波蘭卡多維斯(Katowice)舉行,會場外到處可見寫上「台灣可以幫忙」(Taiwan Can Help)字樣的電車。(AP)

「卡托維茲必須是決定開啟巴黎協定承諾的破曉之地」─聯合國秘書長 安東尼奧.辜特瑞先生 (Mr. António Guterres)

失去靈魂的巴黎協定規則書?

就在12月15日,在波蘭的卡托維茲(Katowice ),巴黎協定開啟了全球氣候行動的新紀元。其實,聯合國秘書長辜特瑞先生(Mr. Guterres)在12月12日第二次會到會場化解僵局時便已表示,「卡托維茲必須是決定開啟巴黎協定承諾的破曉之地」,而在某種程度上,196個締約方和超過18,000個與會者見證了這個黎明,雖然一如卡托維茲那些天新雪初降的黎明,這個第二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24)的結果,總顯得遲緩而帶些晦暗。

歐洲媒體EURACTIVE直指:「締約方就巴黎協定規則書達成共識,但失掉了企圖心(“Nations agree on Paris agreement rulebook, fail in ambition)。

更有甚者,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甚至以鄙夷的口吻,質疑:「在卡托維茲偽造出的巴黎協定規則書,其內容究竟如何?」(“What is in Paris agreement rulebook forged in Katowice?"這也印證了這個讓波蘭大會主席米歇爾.柯悌卡先生(Mr. Michal Kurtyka)自講台雀躍而下的大會成果,仍將面臨許多的不確定與挑戰。

該怎麼看待COP24之所得

在此次會議自始至終給予密切觀察的Climate Home News的最後綜整評論中,給了COP24一段十分中肯的評價:「…近兩百個政府通過過了讓這個歷史性包裹決議議付諸行動的規則,但卻未能強力促成更快速的減碳。」(“… nearly 200 governments agreed rules to put the historic pact into action, but failed to make strong push for faster emissions cuts. )確實,或許COP24給我們的是一個有得有失而未盡如人意的成果。

在得的部分,不可諱言者,這個突破僵局而獲得的可貴成果,代表了一種多邊主義價值的實現。以近年來飽受庶民與孤立主義困擾的歐洲為例,更是感受深刻,其氣候行動與能源委員會委員Miguel Arias Cañete先生便表示:「值此全球主義備受挑戰之際,此處的成功同時代表了以法制為基礎之全球秩序的成功」( “Success here also means success for the rules-based global order at a time when multilateralism is so fiercely challenged…”)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G7、川金會、上合─遠交近攻重新定義 更多文章

除了上述這個重要的政經意涵外,對於大多數肯定此次會議成果的人來說,大約都會認同下列的說法;其一,此次會議通過的規則(rules),將界定出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責任,並要求其申報進程,以及持許提升在未來世代之減碳努力,進而落實巴黎協定。其二,此次會議擺脫了過去由世界強權主導的慣例,而是讓最脆弱國家/島國/小國之疑慮、已開發國家應承擔之主要責任與新興經濟體擔心過度分擔義務的三方立場,獲得了平衡;知名氣候智庫Perspective的Michaelowa博士,稱此為從過去的雙邊論(generic bifurcation)轉型為三邊(trifurcation)。其三,這份不盡完善的規則書,可能是迄今最完善也最有企圖心的程序與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