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戊戌年開春起,到2019己亥年末,世局劇烈動盪,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嚴重影響到中美兩國的外交關係,牽動國際情勢隨之巨變。進而衝擊到台海兩岸以及香港境內的政經秩序,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日後的發展。
2020庚子、2021辛丑還會有何新的變故,個人與家國天下又應如何調整應對?一百二十年前中國積弱,引發八國聯軍的侵淩禍害,依今日情勢類似事變當然不可能,但居安思危為國族深謀者仍須敬慎明辨,高瞻遠望以期文明昌盛國泰民安。
中美兩強之爭雖聚焦於貿易關稅,其實明眼人皆知仍是西方列強根深蒂固的霸權思想作祟,亦即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或「文明競爭」之說,加上已反證重重說服力減弱的「歷史終結論」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若一昧忍讓,不僅不能緩和咄咄逼人的情勢,反而陷入「落後就要捱打」的境遇。如今,貿易談判大致獲得階段性協定,雖未根本解決矛盾,至少略為舒緩之頃,當檢點各方資源再訂短中長期的發展策略,以謀國族的輝煌振興。
本文以易理、道家、兵家及縱橫家等應世方略試作評析,以就教于高明,望各方賢達不吝指教。
伐謀伐交
自古及今,國際間的爭衡往往以武力或談判解決,軍事攻防與外交協商交相為用,以爭取本國的最高戰略利益。一般來說,戰爭消耗過巨且有深結仇怨的後遺症,還是能免則免,作為談判的必要後盾為宜。

春秋時期,管仲相齊稱霸,史稱:「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或稱:「衣裳之會十有一。」總之,征戰者少,外交績效卓著。《論語·憲問》中,孔子盛讚管仲之德與能:「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戰國國際衝突更盛,蘇秦、張儀等合縱連橫之說大行其道,據說皆出鬼谷門下,為後世外交術之先驅,關切國政者往往以《戰國策》、《鬼谷子》,配合春秋末的第一兵書《孫子兵法》研讀。
傳說孫臏、龐涓亦同出鬼谷門下,如此則謀士名將軍事外交關係密切,專習有所偏重,通識必須兼備。《易經》推演天道人事,勞師動眾的師卦排序第七,比附結盟的比卦排第八,二卦相綜一體,交相為用,以獲取國家更高的綜合效益,即明此理。先師後比,表示軍事衝突為不得已,打完了仍得致力協商,以確保戰後的和平穩定。
《孫子兵法·謀攻第三》稱:「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強打硬攻的征戰死傷慘重,為最下策,古代的攻城與二戰時的登陸搶灘戰,以今日遠距武器的進步,恐怕日後都成絕響。伐交善於伐兵,顯然外交協商重要,而軍事與外交都得依循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如何知彼知己洞悉對方意圖,強己弱敵便是伐謀。
假設中國唯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帶一路、南大灣北雄安皆屬百年甚至千年大計,這便是中國之謀。那麼,美國之謀呢?其它列強之謀呢?彼己未必道同,不相為謀不可能,那當如何伐謀?依《六韜》的太公兵法,伐有文伐武伐,未必就得你死我活,如何運智籌謀,以圖至善之果?孫子有道勝、全勝的觀念,今後世局中如何落實? (相關報導: 劉君祖專欄:當驚世界殊 ─ 永懷毓老師 | 更多文章 )
所謂道勝,道即《孫子·始計第一》所稱「道天地將法」之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簡單講就是動兵是否合理,民眾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民可指一國之民,亦可延伸至舉世之民,反侵略反霸權濟世安民可獲認同,反之則否,一國或一世大多認同則為道勝,古之所謂平天下的王道即然。西方的宗教戰爭乃至異文明之爭云云,肯定並不合道。
